成语解释:锲:雕刻;舍:停止。不停地雕刻。比喻做事或学习有恒心。
成语出处:先秦 荀况《荀子 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没看见。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知北游》:“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厌:满足。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和:和睦;同:苟同;无原则地附和。与人和睦相处;但在原则问题上不能苟同。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涅:黑泥;渝:改变。用涅染也染不黑。比喻品格高尚,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成语出处:唐·陈子昂《周故内供奉学士怀州河内县尉陈君硕人墓志铭》:“非淳人淑士,其谁能涅而不渝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见“涅而不缁”。
成语出处:明·张居正《七贤咏》序:“蝉蜕于粪溷之中,皭然涅而不淄者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涅:矿物名,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缁:黑色。用涅染也染不黑。比喻品格高尚,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染而不黑。比喻洁身自好,不受坏的影响。泥,通“涅”。染黑。滓,通“缁”。黑色。
成语出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群:合群。与众合群,不结私党。
成语出处:《论语·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骄:骄傲。虽已富有但不骄傲。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定公十三年》:“富而不骄者鲜,吾唯子之见。”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犯:冒犯;校:计较。别人冒犯了;也不计较。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泰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知识浅薄;基础不扎实。形容作风浮泛;不深入不踏实。
成语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反过来‘嬉’字不作懒惰解释,要当作浮而不实的不敬来讲。”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持:扶助,支持。国有危急之事,不须外力扶助便能安然平息。
成语出处:战国·鲁·孔丘《论语》:“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有威仪而不凶猛。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哀:悲哀;伤:伤害;妨害;悲痛过分。①感情适度;悲哀而不过度伤心。后用来形容诗歌;音乐等含优雅哀调;却又感情适度而不过分;具有中和美。②比喻言行适度或无伤大雅。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身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
成语出处:《孝经·诸侯章》:“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倡:同“唱”。和:响应。领唱无人应和。形容有人领导,但无人响应的冷清局面。
成语出处: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倡而不和,意而不戴。”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脆弱而不坚实。形容虚有其表。
成语出处: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华而不实,脆而不坚。”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存:保留;论:讨论。把问题保留起来;暂不加论述或讨论。
成语出处:庄周《庄子 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道:走路。径:小路。走路要走大路而不走小路,以免遇到危险。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孝行览》:“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径,能全支体以守宗庙,可谓孝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困:困惑,不明白。困惑不明白却不肯学习。
成语出处:《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既不热心也不厌弃。
成语出处:章炳麟《辨诗》:“淡而不厌者陶潜,则王维可废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存:保留;议:讨论。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
成语出处:唐·独孤及《仙掌铭并序》:“后代揭厉于玄踪者,聆其风而骇之,或谓诙诡不经,存而不议。”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赞同别人的意见,不坚持自己的说法。
成语出处:《庄子·德充符》:“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之亦惠而不费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诲:教诲,教导;倦:厌烦,疲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烦。
成语出处:汉·蔡邕《彭城姜伯淮碑》:“有名物定事之能,独见先睹之效,然犹学而不厌,诲而不倦。”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引:拉引;发:射箭。拉长了弓弦;但不把箭射出去。比喻作好一切准备;等待时机;也可比喻善于启发引导。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见“言而无信”。
成语出处:《淮南子·泰族训》:“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为之者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华;同“花”;开花;实:结果实。光开花;不结果。比喻外表好看;内里空虚;有名无实。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闻:听。听了跟没听到一样。形容不关心,不在意。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谲:欺诈。诡诈而不正派。
成语出处:《论语·宪问》:“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给人以恩惠利益,而自己又耗费不多。亦作“惠而不费”。
成语出处:《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史记·吴太伯世家》:“广而不宣,施而不费。”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吃了没有消化。比喻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没有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
成语出处: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姑妄听之六》:“然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食而不化,至昏愦僻谬,贻害无穷。”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悔:悔恨,懊悔。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坚决。
成语出处:唐·赵蕤《反经·是非》:“自与杀身成名,若季、路、仇、牧,死而不悔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即使死了也不僵硬。形容坏势力等不容易被清除。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成语出处:《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魏书·任城王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迷路后不知回来。比喻犯了错误不知改正。
成语出处:汉 王粲《为刘表与袁尚书》:“若使迷而不返,遂而不改,则戎狄蛮夷将有诮让之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身虽死而言论、事业等长存。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迷路后不知回来。比喻犯了错误不知改正。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钟会传》:“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发,玉石皆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只是阐明前人的成说;自己并无创新之见。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严守秘密,不肯吐露。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董昭传》:“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秘:不公开的;引申为隐匿;不能让别人知道;宣:公开。把知道的消息、情况隐秘起来;不告诉别人。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吕蒙传》:“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没:同“殁”,死。指人的身体虽死,但其精神、业绩、文章永存人间。
成语出处:唐·陈子昂《周故内供奉学士……墓志铭》:“昔子云称李元,常璩叙令伯,皆没而不朽。”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泄:泄漏。严守秘密,不肯吐露。
成语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69卷:“上仙真经秘而不泄者,为此字母之法,恐凡愚之心见知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宣:公开。保守秘密,不肯公开宣布。
成语出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开花结果。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就不幸夭折。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殁:死。人虽然死了,名声或事业长存。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与刘总诏》:“卿之先父,为朕元臣,大节殊功,殁而不朽。”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廉:廉洁;刿:割伤,刺伤。有棱边而不至于割伤别人。比喻为人廉正宽厚。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聘义》:“廉而不刿,义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见“秘而不露”。
成语出处:晋·干宝《搜神记》第七卷:“骋益忧惧,秘而不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同“乐而不淫”。
成语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其余皆数世之主也。子展其后亡者也,在上不忘降。印氏其次也,乐而不荒。”又《襄公二十九年》:“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宜。”杜预注:“节之以礼。”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器物已满盈但不溢出。比喻有资财而不浪用,有才能而不自炫,善于节制守度。
成语出处:《孝经·诸侯章》:“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本是孙子骂旧友原壤年老无德可称术的话,后亦指年老而不利于社会国家或拖累后辈。
成语出处:《论语·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喜爱而不厌倦。
成语出处:宋·欧阳修《六一笔记·夏日学书说》:“使其遂至于工,可以乐而不厌。”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快乐而不放荡。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犯:侵犯。指性情柔和,但不容侵犯。
成语出处:《后汉书 胡广传》:“柔而不犯,文而有礼,忠贞之性,忧公如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
成语出处:《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固执己见,不知变通。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人世间》:“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其庸讵可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质:朴素、单纯。俚:粗俗。质朴而不粗俗。亦作“质而不野”。
成语出处:《汉书·司马迁传赞》:“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见“遵而勿失”。
成语出处:《隋书·炀帝纪上》:“朕肃膺宝历,纂临万邦,遵而不失,心奉先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直:平直;肆:放肆。指耿直而不放肆。
成语出处:春秋·楚·李耳《老子》第58章:“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做事按正直之道而行,但能有变通。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盖宽饶传》:“夫君子直而不挺,曲而不讪。”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置:设置。对设置任命的官员放在一旁不再过问。指对事情不加过问。
成语出处:宋·苏轼《汉文帝之行事有可疑者三》:“上林令吏之不材,而虎圈啬夫,才之过人者也,才者遗而不录,不才者置而不问,则事之不废坏者有几?”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质:朴素、单纯。野:粗俗。质朴而不粗俗。同“质而不俚”。
成语出处:《后汉书 班彪传上》:“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明明知道而不说。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列御寇》:“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明知是非而不据理力争。多指不坚持原则。
成语出处:战国·宋·墨翟《墨子·公输》:“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包:包揽。把事情包揽下来却不办理。
成语出处:杨植霖《若飞同志在绥远狱中》:“一种是国民党的包而不办的办法,一种是共产党的发动群众奋起抗战的路线。”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学识丰富,但不精深。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融传》:“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有意回避;不去谈论。
成语出处:徐迟《一九五六年<特写选>序言》:“尖锐的矛盾,避而不谈,或加水冲淡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备:准备。准备好而暂时不用;以应急需。
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糊涂世界》第九卷:“虽说备而不用,到得那时候,听凭兵丁造一句谣言,开上几排枪,那人可就死了不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习:习惯。指常见之事,就觉察不到存在的问题。
成语出处:战国·宋·孟轲《孟子》:“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只是微笑着,不作正面回答。
成语出处:唐 李白《山中问答》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虚:空;淈:枯竭。比喻越虚心求知,知识就会越渊博。
成语出处:春秋·楚·李耳《老子》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蘥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谑:开玩笑。开玩笑而不使人难堪。
成语出处:《诗经·卫风·淇奥》:“善戏谑兮,不为虐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秀:庄稼吐穗开花;实:结果实。开花不结果。比喻只学到一点皮毛,实际并无成就。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系:结。光挂着却不吃。指中看不中吃的东西。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吾岂綔瓜也哉!鄢能系而不食。”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