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毛:地面上生长的谷物、草木。原指不种五谷的地方。后指最荒凉、贫瘠或没有被开垦的地方。也作“不发之地”。
成语出处:《公羊传 宣公十二年》:“君如矜此丧人,锡(赐)之不毛之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速:邀请。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指意想不到的客人。
成语出处:《周易 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孔颖达疏:“速,召也。不须召唤之客有三人自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解:解散。不可分开的缘分。比喻不能解脱的联系或关系。
成语出处:南朝 梁 萧统《古诗十九首》:“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惑:迷惑;年:年龄。不迷惑的年龄;人到四十岁;称“不惑之年”;意思是人到此时已掌握知识;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四十而不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义:不正当;不合理。不应该得到的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钱财。
成语出处:汉 刘向《列女传 齐田稷母》:“不义之财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子起。”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舞:舞蹈。不舞蹈的鹤。比喻名不副实的人。也用来讥讽人无能。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排调》:“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不肯舞。”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世:非凡。指极大的仇恨。
成语出处: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41回:“但愿陛下毋忘不世之仇,怠忽祖宗之业,汲汲于心,以图恢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变的法则。
成语出处:南朝 宋 颜延之《赭白马赋》:“教敬不易之典,训人必书之举。”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食:不生产粮食。指不能耕种的土地。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上》:“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世:非凡。指极大的功劳。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隗嚣传》:“足下将建伊、吕之业,弘不世之功。而大事草创,英雄未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功劳极大。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易:变更。不可变更的言论。指论断或意见完全正确。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全书 历代二 宋》:“然佞臣不可执笔,则是不易之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世:不是每代都有的;略:谋略。不平凡的谋略。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4回:“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虞:没有料到;隙:裂痕。指意外的误会。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既亲密,便不免有些不虞之隙,求全之毁。这日不知为何,二人言语有些不和起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成语出处:战国 邹 孟轲《孟子 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识: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成语出处: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时:不定什么时候。随时的需要;也作“不时之须”。
成语出处:宋 苏轼《后赤壁赋》:“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时之需。指随时的、不是预定时间的需要。
成语出处:宋 苏轼《后赤壁赋》:“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世:非常、非凡。稀世罕有的功业。
成语出处:明 陈忱《水浒后传》第四十回:“宗兄威行海外,文武忠良成救驾之功,建不世之业。”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长生不死的药。
成语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说林上》:“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讳:死的委婉说法;变:变故。指人的死亡。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申屠刚传》:“不讳之变,诚难其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可直言不讳的朝代。指政治清明之世。
成语出处:汉 扬雄《解嘲》:“今吾子幸得遭明盛之世,处不讳之朝,与群贤历金门上玉堂有日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忠言直谏之路。
成语出处:《后汉书 安帝纪》:“间令公卿郡国举贤良方正,远求博选,开不讳之路,冀得至谋,以鉴不逮。”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讳:忌讳。指说话可以直言不讳的地方。
成语出处:汉 刘向《说苑 君道》:“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毁:毁坏;制:制度。不可破坏的制度。指经久不变的制度。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武宣卞皇后纪》:“而未著不毁之制,惧论报德之义,万世或阙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白白得到的好处。
成语出处:《二刻折案惊奇》卷十:“那时是白得来的东西,左右是不费之惠,料然决不怠慢了我们。”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祥:吉利;兆:预兆;苗头。不吉利的预兆。古代人迷信;烧龟甲根据其裂痕的形状和数量占卜吉凶。也作“不祥之征”。
成语出处:后唐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风流阵》:“时议以为不祥之兆,后果有禄山兵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对抗或违反法律的人,歹徒或逃犯,流窜或犯有暴力行为罪行的亡命之徒。
成语出处:清·无名氏《刘公案》第11回:“而今我国大清,焉有这样不法之徒?”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孝顺的子孙。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2回:“不孝之子宋江,自小忤逆,不肯本分生理,要去做吏,百般说他不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征:征兆。指不好的预兆。
成语出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恒水上流有一国,国王小夫人生肉胎,大夫人妒之,言:‘汝之生,不祥之征。’即盛以木函,掷恒水中。”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牧:放牧牲畜。不能牧养牛马的地。指荒地。
成语出处:汉 桓宽《盐铁论 论功》:“不牧之地,不羁之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不能更改或磨灭的有关帝王的记载、钦定典制。
成语出处:《梁书 萧子云传》:“伏以圣旨所定乐论钟律纬绪,文思深微,命世一出,方悬日月,不刊之典,礼乐之孝,致治所成。”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刊:消除;改正。古代把字写在竹简或木板上;有错误时;或改动或剥去;不刊:不能消除;不可删改。内容正确;不能更改的论断。
成语出处:宋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论曹吴体法》第一卷:“况唐室已(以)上,未立曹吴,岂显释寡要之谈,乱爱宾不刊之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不能更改或磨灭的有关帝王的记载、钦定典制。
成语出处:汉 扬雄《答刘歆书》:“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测:估计。估计不到的灾祸,多指死亡。
成语出处: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秦始皇九年》:“妾赖天而有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尽可得,孰与身临不测之祸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成语出处: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 议论》:“故中兴难于创业,是谓不刊之说”。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次:顺序,等第;迁:官位升迁。比喻超出常规的提升官级。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东方朔传》:“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徒:人(含贬义)。因心怀不满而闹事捣乱的人。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年》:“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皆丧田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此:这个;图:图谋,计划。不打算做此事或不考虑这个问题。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2回:“不此之图,而伐荆州,荆州丰乐之地,国和民顺,未可动摇。”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腆:丰厚;仪:礼物。不丰厚的礼物。旧时送礼的谦辞。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次:顺序,等级;位:职位,地位。指对于有才干的人不拘等级授予重要职位。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东方朔传》:“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祧:古代帝王的远祖的祠堂。不迁入祧庙的祖先。比喻创立某种事业而受到尊崇的人。
成语出处:清 吴乔《答万季野诗问》:“而不知全无自己,以病为药也。然在今日,遂为不祧之祖,何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臣:不守臣子的本分,封建社会中不忠君。意指不忠君的思想。后也指犯上作乱的野心。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7卷:“只说是他自己做的,中怀不臣之心,妄言污蔑妃后,要坐他族灭之罪。”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迁入祧庙的祖先。比喻创立某种事业而受到尊崇的人。祧:古代帝王的远祖的祠堂。
成语出处:清 黎庶昌《<续古文辞类纂>序》:“曾文正公略师班氏,其文规恢闳阔,遂崒然直哜两汉,况进于此者邪?故今断以马、班、韩、欧为百世不祧之宗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测:预测;忧:忧患。指意外的祸患。
成语出处:宋 苏轼《田表圣奏议叙》:“而田公之言常若有不测之忧近在朝夕者,何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测:测量,估计;渊:深潭。不可测量的深渊。比喻危险的境地。
成语出处:汉·贾谊《过秦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大罪,死罪。
成语出处:战国 乐毅《报燕惠王书》:“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无可奈何,无法可想。
成语出处: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相国老夫人听得悲泣,不奈之何,故谒微生,愿求脱命计。”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根:根据;论:言论。没有根据的言论。
成语出处:《汉书 严助传》:“朔、皋不根持论,上颇俳优畜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完善的地方。
成语出处: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总的来说是好的,但是也有不足之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守法纪或图谋作乱的人。
成语出处:《晋书·刘颂传》:“虽有所犯,轻重甚殊,于士君子之心受责不同而名不异者,故不轨之徒得引名自方,以惑众听,因名可乱,假力取直,故清议益伤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根:根据;谈:言论。指没有根据的言论。
成语出处:清 沈涛《交翠轩笔记》第四卷:“扬州有喜姓,俗言先本姓史,嫌与死同音,乃改为喜。此不根之谈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正当的社会风气。
成语出处:晋 葛洪《抱朴子 辩问》:“移不正之风,易流遁之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不方便的地方。
成语出处: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54回:“阿珠要自己去劝,毕竟有好些不便之处,亦不敢上楼。”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具有优势;不会遭到失败的境地。
成语出处:先秦 孙武《孙子 形篇》:“故善者,立于不败之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解除不了的仇恨。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又见张权买房开店,料道是丈人暗地与他的银子,越加忿怒,成了个不解之仇。”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非凡的、不可拘束的才能。
成语出处:《汉书·司马迁传》:“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竭:尽,完。取之不尽的府库。比喻很富有。
成语出处:春秋·齐·管仲《管子·牧民》:“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熏陶。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 君守》:“不教之教,无言之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宾:客人。不以客人自居的人士。指敢于以主人翁出面提意见和建议。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周党传》:“天子以示公卿,诏曰:‘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白:弄清楚;弄明白;冤:冤枉;冤屈。指无法辩白或无处申诉而被迫忍受的冤枉。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2回:“非贪生怕死,实欲为太叔伯伸不白之冤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羁:束缚;民:百姓。不受束缚的百姓。指不甘就范的民众。
成语出处:汉 桓宽《盐铁论 论功》:“不牧之地,不羁之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治不好的病、绝症。也比喻无法挽救的祸患或无法改正的弊端、错误。
成语出处:鲁迅《伪自由书 电的利弊》:“说先前身受此刑,苦痛不堪,辣汁流入肺脏及心,已成不治之症,即释放亦不免于死云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意志坚决,不可动摇。
成语出处:《南史·沈约传》:“执不拔之志,高卧东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成语出处:唐 无稹《迁庙议状》:“曷若削汉朝不经之说,征殷周可久之文,从亲尽则迁之常规,为万代不朽之定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经:通常的道理;法则等;谈:话。指荒唐的没有根据的言论。
成语出处:晋 羊祜《诫子书》:“无传无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务:事务。不紧迫的事务。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孙和传》:“弃不急之务,以修功业之墓,其于名行,岂不善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成语出处:宋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杂录》:“神宗顾问左右‘青唇’何事,皆不能对。乃以问赵元老。元老奏‘不经之语,不敢以闻’。”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不合情理的请求(称自己提出请求时的客气话)。
成语出处: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消夏录二》:“不情之请,惟君图之。”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