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博:广博;知道得多;通:通晓。通晓古代和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渊博。
成语出处:《晋书 石崇传》:“君侯博古通今,察远照迩,愿加三思。”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从古到今无所不谈,无不评论。
成语出处:元 张可久《端正好 渔乐》:“人间开口笑樵渔,会谈今论古。”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慕:羡慕,仰慕;薄:轻薄。指厚古薄今。
成语出处:清 李渔《闲情偶寄 词曲 音律》:“贵远贱近,慕古薄今,天下之通情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亘:横贯;通:贯通。指从古到今。
成语出处:南朝·宋·鲍照《河清颂》:“亘古通今,明鲜晦多。”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超越古今。
成语出处:元 汤式《哨遍 新建构栏教坊求赞》:“方位里都按着郭景纯经天纬地阴阳诀,规矩上不离了鲁公迈古超今造化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穷究古代,通晓当代。谓学富识广。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东篱赏菊》第四折:“贤才抱德隐田园,格古通今众所传。今番诏取为官后,保祚皇图亿万年。”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怀:想念;伤:忧思。怀念过去的时光,哀叹现在。
成语出处: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择古之善者以为治今的借鉴。
成语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强志足以成务,博见足以穷理,酌古御今,治繁总要,此其体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斟酌古今沿革,以明源流。
成语出处:唐·长孙讷言《〈切韵笺注〉序》:“此制酌古沿今,无以加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斟酌古今之事,互相参照。
成语出处:明·杨慎《词品·填词用韵宜谐俗》:“此词连用数韵,酌古斟今,尤妙。”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见“酌古准今”。
成语出处:明·张居正《请专官纂修疏》:“今既汇为一书,固当深究本原,备详因革,酌古准今,以定一代之章程,垂万年之典则。”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摘:选取。指摘古今。形容才气纵横,议论锋利。
成语出处:清·徐麟《长生殿序》:“稗畦洪先生以诗鸣长安,交游宴集,每白眼踞坐,指古摘今,无不心折。”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隆:尊重。尊崇古代,轻视当代。
成语出处:朱自清《正变》:“明白了通变的道理,便不至于一味的隆古贱今,也不至于一味的竞今疏古,便能公平的看历史,各各还给它一副本来面目。”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借:假托;讽:讽刺。假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
成语出处:张抗抗《国魂》:“因为父亲曾经发表过的一部历史人物传记中赞扬了一位含冤而死的兵部尚书,被认为借古讽今。”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拘守古代的而否定当今的。形容崇尚陈规旧法,贬低新鲜事物。
成语出处:宋 刘恕《自讼》:“泥古非今,不达时变,疑滞少断,劳而无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引述故事古义以讽刺今事。
成语出处:明·杨慎《升庵诗话》卷六:“援古刺今,箴戒得失,谓之箴。”《天讨·豕韦之裔〈普告汉人〉》:“述怀咏史,不过词人之习态,不可以为援古刺今。”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见“超今冠古”。
成语出处:宋·朱敦儒《洞仙歌·赠太易》词:“这功名富贵,有也寻常,管做得、越古超今神妙。”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泥:拘泥,约束限制。比喻用古代的陈规硬套今天的事物。
成语出处:宋·楼钥《荐黄肤卿林椅札子》:“既非泥古以违今,直可据经而从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泥:拘泥;执:执拘,约束限制。比喻用古代的陈规硬套今天的事物。
成语出处: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16回:“于此礼不遵,而泥古执今,不独失礼,竟可谓之不臣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继往开来。
成语出处:鲁迅《书信集 致郑振铎》:“先生如离开北平,亦大可惜,因北平究为文化旧都,继古开今之事,尚大有可为者在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考古衡今。
成语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五:“望稽古揆今,复君之位,以安天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谈论古今事情,形容话题广泛。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钱青见那先生学问平常,故意谭天说地,讲古论今,惊得先生一字俱无。”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非:非难,否定。用历史故事抨击当前的政治。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事物不正常,古代现代都不曾有过。原讥讽人学无所得却故作诡异。后常比喻折衷。
成语出处:汉 扬雄《太玄经 更》:“童牛角马,不今不古。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方:比拟。类比。拿古代的事情与当今的事情相比。
成语出处:《北史·长孙嵩传》:“昔叔孙辞沃壤之地,萧何就穷僻之乡,以古方今,无惭曩哲。”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穷尽古今。
成语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第95卷:“气质之秉,虽有善恶之不同,然极古穷今论之,则性未尝不善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披:翻阅。通:通晓。研究历史,通晓古今。
成语出处:南朝·梁·简文帝《书案铭》:“敬客礼贤,恭思俨束,披古通今,察奸理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从今到古无所不谈,无不评论。形容话题广泛。同“说古谈今”。
成语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九回:“你们又文绉绉的说古道今,我那里省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是:认为对;非:认为不对,不以为然。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认现代的。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元帝纪》:“且儒雅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古来不曾有过,今世也不会再有。指自古以来是独一无二。
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1回:“这人真是经天纬地之才,空古绝今之学。”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颂:颂扬;非:非难;反对;今:现代。颂扬古代的;非难和反对现代的。
成语出处:汉 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尊崇古代的,鄙薄现在的。
成语出处:《庄子·外物》:“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见“酌古斟今”。
成语出处:清·冯桂芬《邵步青医学三书序》:“步青先生著有《四时病机温毒病说》,重订《万氏女科三书》,发挥经旨,无奥不显,酌古参今,易施于用。”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演:表演。表演古代的故事劝诫今天的人。
成语出处:清·郑燮《城隍庙碑记》:“况金元院本,演古劝今,情神刻肖,令人激昂慷慨,欢喜悲号。”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借:假借;喻:比喻。假借古人古事比喻现实中的今人今事。
成语出处:熊召政《张居正》第三卷第八回:“张居正并没有直筒筒讲出自家观点,而是宕开话头借古喻今。”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考查古事作为借鉴,以振兴现代。
成语出处:清谭嗣同《报贝元微书》:“稽古振今,士风一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同“通今博古”。
成语出处:《钟山》1981年第4期:“你是一个老大学生了,通古博今,知书达理,何必与姚金根那种人一般见识,他小人得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尊祟古代的,轻视当代的。
成语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人说。”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犹言融贯古今。形容学识渊博。
成语出处:明·顾起元《客座赘语·文士》:“孙幼如起都,少而称诗,长而经义,雅丽宏肆,铄古切今,极才人之致。”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尊祟古代的,轻视当代的。
成语出处: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比十八妖魔辈,尊古蔑今,咬文嚼字,称霸文坛。”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亘:横贯。指贯串古今,从古到今。
成语出处:明 王守仁《传习录》上卷:“若解向里寻求,见得自己心体,即无时不是此道,亘古亘今,无终无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博:广博。通晓古今的事情。形容知识渊博。
成语出处:三国·魏·王肃《孙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借古讽今。
成语出处:《诗·王风·大车序》:“《大车》,刺周大夫也。礼义陵迟,男女淫奔,故陈古刺今,大夫不能听男女之讼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谈说古今事。形容话题广泛。
成语出处: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二折:“只待要说古谈今,寻山问水,傍柳穿花;那里也修身正己,利民润物,治国齐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只看重古代的事,而看不起当代的事。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以自序》:“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恐世人不能尽之,多贵古贱今,所以称情狂言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在学术上重视、推崇古代的;轻视、鄙薄现代的。多用于学术研究方面。
成语出处:宋 米芾《宝晋英光集 蚕赋》:“由斯而言,则予之功,非欲厚古而薄今,时之异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喻:说明。借用古代的事来说明今天的事情或道理。
成语出处:《北史 长孙嵩传》:“昔叔孙辞沃壤之地,萧何就穷僻之乡,以古方今,无渐曩哲。”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犹言博古通今。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成语出处:唐 皇甫湜《韩文公墓志铭》:“茹古涵今,无有端涯。”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自古至今。
成语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齐俗训》:“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征引古代史实或文献来喻说当前的现实。
成语出处:晋·葛洪《抱朴子·疾谬》:“引古喻今,言微理举。”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超:超出;冠:位居第一。古今第一,无人能比。
成语出处:《宋书·羊玄保传》:“弈棋之妙,超古冠今。”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吊:凭吊。凭吊古迹,追忆往昔,对现今状况有所感伤。
成语出处:南朝·梁·简文帝《悔赋》:“铺究前史,吊古伤今。”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见“荣古虐今”。
成语出处:清·赵翼《瓯北诗话·查初白诗》:“不知诗有真本领,未可以荣古陋今之见。”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推崇古代,苛责现今。
成语出处:唐·柳宗元《与友人论为文书》:“而又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大抵生则不遇,死而垂者众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按古道行事,为当今服务。谓时异势迁,不可食而不化。
成语出处:《逸周书·常训》:“始之以古,终之以古,行古志今,政之至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从今到古无所不谈,无不评论。
成语出处:元 张可久《端正好 渔乐》:“人间开口笑樵渔,会谈今论古。”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烁:光亮的样子。震动古代,显耀当世。形容事业或功绩非常伟大。
成语出处:清 谭嗣同《仁学》:“称震古烁今之仁政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震动古人,显耀当世。形容事业或功绩伟大。
成语出处:清·谭嗣同《仁学》四六:“美释黑奴而封之……称震古铄今之仁政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透:通过。贯通古今。
成语出处:元·王吉昌《行香子·木金间隔》:“杳冥时,踪迹难寻,无中显有,透古通今。”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引用古代史实或文献来论证当前的行事。
成语出处:《南齐书·高逸传》:“儒家之教,宪章祖述,引古证今,于学易悟。今树以前因,报以后果,业行交酬,连锁相袭。”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融会贯通古今知识。
成语出处: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 谈艺二 沧溟蔡姬》:“葆真履素,取则先民,熔古铸今,蔚为代宝。”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援:引。引述古事来证明今事。
成语出处: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 事类》:“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