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空:空白;绝:断绝。以前没有过;以后也没有。指从古到今非常突出;独一无二的事物。
成语出处:宋 朱象贤《闻见偶录 男服从军》:“古之木兰,以女为男,代父从军,十二年而归,同行者莫知其为女子,诗歌美之,典籍传之,以其事空前绝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惩:警戒:毖:谨慎;小心。吸取过去失败的教训;以后小心;不致重犯错误。
成语出处:《诗经 周讼 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马前马后。指追随左右。
成语出处:王树元《杜鹃山》第五场:“鞍前马后跟你跑,出生入死为你干。”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轶:超出。超过前辈,冠绝后世。形容独一无二,无与伦比。
成语出处:《太平天国·钦定士阶条例》:“仰见天朝制度维新,超前轶后,洵为万万年不易良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事情做得干净利落,不留痕迹。
成语出处:宋 楼钥《跋刘杼山帖》:“平生富藏名流翰墨,而独谓杼山先生之书光前绝后,尤秘宝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犹“光前裕后”。
成语出处:明·王九思《绣停针·寿康对山太史》套曲:“名已就,子亦有。凤毛麟角,光前启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思:思考,考虑;前:原因。反复考虑事情的原因和结果。
成语出处: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一回:“只是老朱有些任性,敢作敢为,再不思前虑后,小弟每每与他说好话,他再不肯听。”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使意境得到充分表现。
成语出处:晋·卫铄《笔阵图》:“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光前:光兴前业;裕后:恩泽流传及子孙。指增光前代;造福后人。形容功绩显著。
成语出处:明 李贽《答耿司寇书》:“世人之所以光前裕后者,无时刻而不系念。”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光前:光兴前业。光耀祖先,造福后代。
成语出处:元·亢文苑《一枝花·为玉叶儿作》:“大丈夫峥嵘恁时候,扶汤佐周,光前耀后,直教万古清名长不朽。”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详情,细节,里里外外。
成语出处: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21回:“伍星把朱吉利害之言,前前后后一一说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思:思考;算:计划,筹谋。思想前面,盘算将来。
成语出处:宋·朱熹《答吕子约》:“如此下手,更莫思前算后,计较商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前:原因。思思前头;想想后头。反复考虑事情的原因和结果。
成语出处: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2回:“且闻太师见后无袭兵,领人马徐徐而行;又见折了余庆,辛环带伤,太师十分不乐,一路上思前想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顾:看,视。想着前面,又顾虑后面。形容犹豫不决、矛盾重重的状态
成语出处:巴金《春》:“觉民气得没有办法,他不再想前顾后地思索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趋:趋向。形容犹豫害怕欲进又退的样子。
成语出处:元·曾瑞《留鞋记》楔子:“我见他趋前退后,待言语却又早紧低头。”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从开头到结尾。全部,整个。
成语出处: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经四》:“大凡读书须要通前彻后看,故得圣人之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见“通前彻后”。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6回:“只要这等通前澈后一算,就知道这书不是脱岔露空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褪:后退。从前面退下来又碰到后面的。形容惊恐不安。
成语出处:明·冯惟敏《僧尼共犯》第三折:“响当当喝号提铃,唬的我褪前擦后不敢行。”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瞻:向前望;顾:回头看。原形容做事谨慎;考虑周密。现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成语出处:战国 楚 屈原《楚辞 离骚》:“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瞻:视,望。形容难以捉摸。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前门赶走狼,后门来了虎。比喻坏人接踵而来。
成语出处:清·感惺《断头台·党争》:“早知道狼前虎后,一样愤难消。”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见“争先恐后”。
成语出处:蔡东藩《南北史演义》第五十五回:“欢乃麾兵直进,大众争前恐后,一涌而上,无复行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瞻:向前望。兼顾前后。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7回:“只顾得眼前一点,不晓得瞻前虑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把过去的错误引为借鉴,以后谨慎行事,避免重犯。
成语出处: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艺文·老林说》:“鉴前毖后,通三省而筹之,为曲突徙薪之计,建久安长治之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一切受人支配。
成语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良价禅师》:“苦哉苦哉,今时人例皆如此,只是认得驴前马后将为自己,佛法平沉,此之是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见“通前彻后”。
成语出处:《平妖传》第十一回:“先从左壁上起,将手捻定,通前至后,凡有字处,次等拂过,共一十三张。”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思前想后,反复思考。
成语出处:清·无名氏《玉娇梨》第14回:“又缘道途修阻,不能趋侍膝前,仰承教训,遂致孤身流落,有堕家声。瞻前思后,惭愧何堪!”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当着人背着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成语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第24卷:“君子周而不比,周是遍,人前背后都如此。”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说话藏头露尾,欲言又止。
成语出处:宋·朱熹《答叶正则书》之四:“大家讲究到底,大开眼看觑,大开口说话,分明去取,直截剖判,不须得如此遮前掩后,似说不说,做三日新妇子模样,不亦快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同“跋胡疐尾”。比喻进退两难。
成语出处: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 罗邺》:“而跋前踕后,绝域无聊,独奈其命薄何?”一本作“跋前疐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超越前人,以后也无一可相比。
成语出处: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绝后光前”李善注引《晋起居注·安帝诏》曰:“元功盛德,超前绝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思前想后,反复考虑。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9卷:“劳生忧忧,巴前算后,每怀不足之心,空白了头,没用处,不如随缘度日的好。”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抢前落后,不整肃。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99回:“贾政便也生气,说:‘往常还好,怎么今日不齐集至此?’抬头看那执事,却是搀前落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覆:倾覆;戒:防备。指前面事情的失败可以为后面事情的借鉴。
成语出处:《旧唐书·王方庆传》:“览古人成败之所由,鉴既往存亡之异轨,覆前戒后,居安思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承:承接;启:开创、开始。承接前面的;引出后面的。多用于事业、学问方面。也作“承先启后。”
成语出处: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 曾有菴赠文》:“公承前草创,启后规模,此之功德,垂之永永。”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跋:踩;踬:被绊倒。本指狼向前进就踩住了自己的颈肉,向后退又会被自己的尾巴绊倒。比喻进退两难。
成语出处:唐 韩愈《昌黎集 进学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同“跋胡疐尾”。比喻进退两难。
成语出处:宋 陈亮《谢罗尚书启》:“直情径行,视毁誉如风而不恤;跋前疐后,方进退惟谷以堪惊。”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