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留路去,今日共君行。若待青山尽,应逢白发生。
谁知到兰若,流落一书名。
与苗员外山行。唐代。李端。古人留路去,今日共君行。若待青山尽,应逢白发生。谁知到兰若,流落一书名。
李端(约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听筝》入选《唐诗三百首》。...
李端。李端(约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听筝》入选《唐诗三百首》。
下乡插队二十周年感赋。近现代。陈仁德。伟人一语传九天,百万少年走如烟。拜辞庭闱异乡去,不学文章学耕田。荒山野岭风夜吼,茅屋绳床灯如豆。群鼠绕枕去复来,梦中惊起泪满袖。日出而作入而息,渴饮崖泉倦倚石。寒山伐薪多风霜,春雨插田一蓑笠。夏日田亩半焦土,冬后已无粟可煮。广阔天地竟如何,饥来掘尽芭蕉树。昔日同窗偶相聚,痛哭狂歌醉欲死。世味年时细味之,漫漫人生乃如此。况复故园山水隔,云雾茫茫归未得。忍使天下父母心,不伤老病伤离别。黄钟毁弃剑深埋,瓦釜雷鸣鬼登台。年年斗争无宁日,岂独误尽一代才。初闻招工疑非真,群起夺路技纷纷。不堪归心急似火,犹自强说要扎根。追查三代论血统,错投黑胎罪深重。今年忍辱复明年,和泪和血和惶恐。孤影残月夜茫茫,此时痛彻百回肠。冥冥苍天呼不应,可怜迷途一羔羊。二十年间如闪电,乾坤几度风云变。当时浪漫少年郎,对镜黯然纹生面。个人沉浮何足言,且喜国运复本原。谎言推翻百废兴,从今再振民族魂。神州改革起风雷,荒唐岁月去不回。惟有旧事长相忆,每年今日一徘徊。
清明日舟次吴门。宋代。方岳。篷窗恰受夕阳明,杨柳梨花半月程。老去不知寒食近,一篙烟水载春行。
夏秋之交小舟早夜往来湖中绝句。宋代。陆游。恰听残蝉禹寺门,又看新月石帆村。後来复有龟堂老,千载犹应此意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