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起秋色,池塘生夕阴。萧条众芳敛,啁唽候虫吟。
清光徘徊映,圆景散空林。采芝歌不发,鍊药行相寻。
隐囊废丹帙,对晃虚清琴。怀哉北望瞩,怆矣西飞心。
端忧与云结,商声随风骎。晏然山中暮,弱怀良难任。
西使将旋卧病移旬。明代。杨慎。江汉起秋色,池塘生夕阴。萧条众芳敛,啁唽候虫吟。清光徘徊映,圆景散空林。采芝歌不发,鍊药行相寻。隐囊废丹帙,对晃虚清琴。怀哉北望瞩,怆矣西飞心。端忧与云结,商声随风骎。晏然山中暮,弱怀良难任。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杨慎。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申应时以图寻山图所载湖之西溪也为作二绝句 其一。宋代。沈与求。王维买宅先成画,申子寻山亦载图。它日真能营小筑,此山佳处着侬无。
张文忠草韩退之桃源诗帖赞。宋代。岳珂。太平相张天觉,草圣之神卓牵。几年嘉禾识奇作,余事犹令墨池涸。仙源三月校雨落,云黑洞深风色恶。梦回满纸字如昨,唤起龙蛇见头角。
赤壁赋中四句·耳得之而为声。宋代。陈普。司听坎体本来清,举世都将贮笛筝。饱听翛翛北窗吹,人间能有几长庚。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人间词话七则。清代。王国维。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寺中赏花应制。唐代。广宣。东风万里送香来,上界千花向日开。却笑霞楼紫芝侣,桃源深洞访仙才。
次温伯用林公正、刘庆充倡和韵。宋代。范成大。前山後山梅子雨,屯云日夜相吞吐。长林绝壑望不到,时有樵归说逢虎。奔溪朝来忽怒涨,夹岸柳梢余尺许。屋头未放浓岚散,苦忆清风泛琼宇。客行落此乱山中,但欲寻人诉羁旅。比邻邂逅得清士,眉宇津津佳笑语。杯行起舞出新句,我气已衰聊复鼓。明年与君杭太湖,扁舟踏浪不踏土。沉沉玉柱閟仙扃,矫矫虹梁浮水府。目力无穷天不尽,却笑向来谁缚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