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刹夜忘归,松清古殿扉。
灯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
白日传心净,青莲喻法微。
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
宿龙兴寺。唐代。綦毋潜。香刹夜忘归,松清古殿扉。灯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白日传心净,青莲喻法微。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
造访龙兴寺,夜深忘记了归去;青青古松树,掩映佛殿的大门。
方丈室里宽敞干净,灯火通亮;和尚披衣系着佛珠,吟诵诗文。
心地像阳光般明亮,纯洁透明;佛法如莲花般圣洁,微妙清静。
天女撒下的花朵,飘落佛前;衔花翻飞的鸟儿,离去无声。
龙兴寺:在今湖南省零陵县西南。
香刹:寺院。此指龙兴寺。
忘归:忘返。
方丈室:指寺院住持的居室。
比丘:和尚。
心:禅心。
青莲:青色莲花,佛书中多喻眼睛。喻法:用事例比喻来讲佛法。
天花:天女所散之花。
参考资料:
1、刘炜评主编.唐诗宝鉴·山水田园卷.陕西: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15-16
綦毋潜一生游宦四方,曾经寄宿过很多寺院。此诗是诗人在龙兴寺过夜有所感而作。
参考资料:
1、刘炜评主编.唐诗宝鉴·山水田园卷.陕西: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15-16
此诗写龙兴寺环境清凉寂静,寺内的僧人善良勤勉,日夜为香客祈福,对佛法的钻研很勤奋。诗人具体通过“灯明方丈室”、“青莲喻法微”来点明。作为辅助,诗人用了“珠系比丘衣”、“白日传心净”两个句子,逻辑上很严密。为了展现龙兴寺环境的优美,诗人用到了对比这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殿内是低低的诵经声,殿外却有山禽自由来去。俗话里常用“门可罗雀”形容人家的偏僻冷清,这里诗人就用“处处衔鸟飞”来写照寺内庭园中的清静。佛门之内不得喧哗吵闹是常理,用易于明白的修辞来表现其实也显露了诗人的修养,这样写寺庙是很妥当的。当然如果这里把“处处衔鸟飞”理解成是与僧人心静之态做对比,更突出了龙兴寺和尚的修为,也是可以的。
有寺无僧不成灵静,有僧无寺不成雅意。龙兴寺既有古刹的风貌,又有修行高深的僧侣,所以自有其不同凡响之处。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唐代著名诗人。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及第,授宜寿(今陕西周至)尉,迁左拾遗,终官著作郎,安史之乱后归隐,游江淮一代,后不知所终。綦毋潜才名盛于当时,与许多著名诗人如:李颀、王维、张九龄、储光羲、孟浩然、卢象、高适、韦应物过从甚密,其诗清丽典雅,恬淡适然,后人认为他诗风接近王维。《全唐诗》收录其诗1卷,共26首,内容多为记述与士大夫寻幽访隐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选入《唐诗三百首》。...
綦毋潜。綦毋潜(692-749),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唐代著名诗人。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及第,授宜寿(今陕西周至)尉,迁左拾遗,终官著作郎,安史之乱后归隐,游江淮一代,后不知所终。綦毋潜才名盛于当时,与许多著名诗人如:李颀、王维、张九龄、储光羲、孟浩然、卢象、高适、韦应物过从甚密,其诗清丽典雅,恬淡适然,后人认为他诗风接近王维。《全唐诗》收录其诗1卷,共26首,内容多为记述与士大夫寻幽访隐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选入《唐诗三百首》。
冬日题觉公牛头兰若。唐代。李洞。天寒高木静,一磬隔川闻。鼎水看山汲,台香扫雪焚。鹤归惟认刹,僧步不离云。石室开禅后,轮珠谢圣君。
沙远晴波浅漾金鱼苗初上小如针将船载酒江头饮水柳千株满岸阴 其三。元代。丁复。柳下杯盘野老过,□□□□□□□。绿波南浦伤心别,黄犬东门奈尔何。
滦京杂咏一百首 其六十。元代。杨允孚。东城无树起西风,百折河流绕塞通。河上驱车应昌府,月明偏照鲁王宫。
赠张翁茂仁二丈。明代。程嘉燧。达士志匡时,经纬随弛张。小儒竞枝叶,雕绘攻词章。张翁磊落人,所思济时康。上下数千年,抵掌如倾囊。治乱本代兴,史乘记多方。搜罗到根源,补苴见周防。贾生著《过秦》,荀卿法后王。河汾述元经,斟酌唯行藏。惜哉时命违,白首徒栖遑。材大不谋身,仅饱核与糠。伊余为童儿,见翁吾师旁。开口据上坐,大声论兴亡。斯岂古人欤,自分不得当。何图卅年间,折节夷辈行。扣门来相求,令我神扬扬。谓余可与言,勖之以自强。云堪托子孙,怀此何能忘。萧萧伯通庑,峨峨德公床。过从风雪晨,斗酒激中肠。相彼岁寒松,摧颓阅冰霜。孰知岩壑姿,可以栋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