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艳宜簪,倩魂易冷,几回亸袅东风。春娇乍倚,曲栏独映嫣红。
和醉重鸣怨瑟,弦间幽意有谁同。斜阳外,断霞作被,残粉成丛。
犹忆故山步月,听杜鹃啼夜,绿碎烟空。朱英数点,飞帘应为诗工。
镜里暗藏清泪,怕教零落乱云中。深深院,浓愁未醒,争似花浓。
庆清朝 海棠。用碧山榴花韵。近现代。陈方恪。绝艳宜簪,倩魂易冷,几回亸袅东风。春娇乍倚,曲栏独映嫣红。和醉重鸣怨瑟,弦间幽意有谁同。斜阳外,断霞作被,残粉成丛。犹忆故山步月,听杜鹃啼夜,绿碎烟空。朱英数点,飞帘应为诗工。镜里暗藏清泪,怕教零落乱云中。深深院,浓愁未醒,争似花浓。
陈方恪(1891—1966)字彦通,斋号屯云阁、浩翠楼、鸾陂草堂。江西义宁(今修水)人,陈三立第四子,陈寅恪弟,在家族中排行第七,故人又称其为“陈家老七”、“彦老七”。光绪十七年(1891)11月15日出生于祖父陈宝箴武昌湖北布政使衙署内。受家学影响,从小习诗词文章,传承散原老人文脉。师从陈锐、周大烈、王伯沆等名士,又得梁鼎芬、沈曾植、樊增祥、朱古微、郑文焯、陈衍、郑孝胥等诗词名家点拨,诗名在其兄陈衡恪、陈隆恪、陈寅恪之上。陈方恪大半生风流倜傥,名士气派十足,他被著名作家章品镇称为“金陵最后一个贵族”。...
陈方恪。陈方恪(1891—1966)字彦通,斋号屯云阁、浩翠楼、鸾陂草堂。江西义宁(今修水)人,陈三立第四子,陈寅恪弟,在家族中排行第七,故人又称其为“陈家老七”、“彦老七”。光绪十七年(1891)11月15日出生于祖父陈宝箴武昌湖北布政使衙署内。受家学影响,从小习诗词文章,传承散原老人文脉。师从陈锐、周大烈、王伯沆等名士,又得梁鼎芬、沈曾植、樊增祥、朱古微、郑文焯、陈衍、郑孝胥等诗词名家点拨,诗名在其兄陈衡恪、陈隆恪、陈寅恪之上。陈方恪大半生风流倜傥,名士气派十足,他被著名作家章品镇称为“金陵最后一个贵族”。
赠吴景增同学。清代。王季珠。弱岁斗心兵,君先下百城。文章筋入细,祖父派同清。黄土新桑柘,青灯旧弟兄。一函英伟伦,友谊即师程。
题灵峰见山阁。宋代。郑刚中。兵火相寻音问绝,登高寓目空伤神。金华山且望不见,况乃欲见山下人。
谒李先生墓。明代。谢铎。十里惊沙郭外风,乱云回首是江东。半生分已天教病,一恸谁期此拜公。泪尽西州人共老,梦深辽海夜难终。祗应万古丰碑在,盛德殊恩总化工。
游龙水湖二首 其二。近现代。陈仁德。烟水迷离映远山,画船出没渺茫间。便随湖上风飘去,也得清秋一日闲。
白菊。元代。曹之谦。数枝的皪照秋清,何物为花乃宁馨。玉骨冰肌誇皎洁,风珰月佩想娉婷。霜迎叶上迷青女,露下篱边泣素灵。见说寒英能愈疾,拟开三径著茅亭。
舟次济宁遇雨寄孙廷昭大参。明代。张宁。一自同官后,于今又几年。相逢真偶尔,分手各依然。旧事凭谁问,新诗觅雁传。天涯不可极,烟雨过前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