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挽溪风满草堂,喜逢小舸系篱旁。
寻源波底出山影,乱眼鸦群翻夕阳。
苍翠穿桥灵境换,星辰垂野断魂凉。
偷闲遗世无人觉,微起钟声认道场。
四月既望过初堂同徕之移舸溯青溪抵太平桥而。近现代。陈三立。手挽溪风满草堂,喜逢小舸系篱旁。寻源波底出山影,乱眼鸦群翻夕阳。苍翠穿桥灵境换,星辰垂野断魂凉。偷闲遗世无人觉,微起钟声认道场。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陈三立。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荆溪杂曲四首。明代。王叔承。东西二九夹孤城,一点人烟双镜青。试觅长桥斩蛟处,草花生磷晚风腥。
寄沈昆铜。明代。刘城。家瞰江流日夜驰,恩仇回首梦中悲。望门隔岁思张俭,复壁移时出赵岐。南渡只余花作曲,北来每听角横吹。故人寥落星辰在,劳尔临风劝酒卮。
卢方伯枉过园亭酬和十四韵。明代。庞尚鹏。高秋多爽气,新雨过池塘。客至潮初长,林纡径未荒。悬壶三岛胜,载酒一溪长。地僻门如水,亭幽石作床。天边横朔塞,树杪带帆樯。鸟作春风语,花分禁苑香。餐霞玄鹤洞,看竹白云房。心静风神秀,身閒宠辱忘。玉书劳问字,金菊待传觞。长对千山碧,从教百草黄。凉飙随羽扇,清露洒荷裳。妙悟尊生诀,丛谈却老方。胸中藏海岳,笔底驾梯航。洛社追随地,芳林藉宠光。
寄远 其四。宋代。吴惟信。澹烟芳草乡心远,细雨梨花客梦孤。十载故庐茅捲尽,春风知有燕归无。
桂浆。宋代。晁补之。暑卧午呀呷,蠲烦何所投。岩桂割辛芳,石蜜滋甘柔。沃以火鼎沸,閟之冰井幽。三日出深幂,明琼盎黄流。冰火离坎类,意比秫麦缪。辛甘既两适,不湎亦销忧。中年苦内热,岁愿西风秋。寒凉犯所畏,发散资尔谋。时时以觞客,三献不一酬。缅思湘累语,啜醨终所羞。北斗酌此浆,违世聊远游。恐复迷吾往,仆悲道阻脩。淮南归来些,憭慄令人愁。百壶无此饯,夙志慕林丘。宁怀小山感,不为桂枝留。
有怀子启行俭时彦时勉诸君子。明代。杨士奇。霜满貂裘月满天,四更骑马白河边。玉堂学士无公务,正拥青绫足晏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