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德窥三世,沧桑一老儒。
吟飞鸾鹤气,道应马牛呼。
孤愤藏杯斝,深居润画图。
先朝高两监,逸事泣弹珠。
(翁当年应举屡不遇与义州李文石齐名世传南北两监)
挽陈子青翁。近现代。陈三立。名德窥三世,沧桑一老儒。吟飞鸾鹤气,道应马牛呼。孤愤藏杯斝,深居润画图。先朝高两监,逸事泣弹珠。(翁当年应举屡不遇与义州李文石齐名世传南北两监)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陈三立。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梁楷画钟馗并引鹤归云际携琴过涧西三题 其三。宋代。释居简。不是忘弹閟古音,怕人误赏玷琴心。云西六六峰前去,挂壁梧桐槁弗瘖。
阙雨寄上官鍊师。明代。蓝仁。七月三旬天不雨,两乡百里井无泉。连畦接畛枯将尽,铄石流金势可怜。江上雷云虚作意,山中草木欲生烟。仙人不管蓬莱浅,深琐苍龙洞里眠。
雪后至临平与柳子玉同至僧舍见陈尉列。宋代。苏轼。落帆古戍下,积雪高如丘。强邀诗老出,疏髯散飕飗。僧房有宿火,手足渐和柔。静士素寡言,相对自忘忧。铜炉擢烟穗,石鼎浮霜沤。征夫念前路,急鼓催行舟。我行虽有程,坐稳且复留。大哉天地间,此生得浮游。
同尧民游灵源庙廖献臣置酒用马陵二字赋诗二。宋代。黄庭坚。灵源庙前木,我昔见拱把。七年身屡到,郁郁荫檐瓦。春风响马衔,竝辔客萧洒。更愿少尹贤,置酒意倾写。斋堂有佳处,花柳轻娅姹。莲塘想旧叶,稻畦识枯苴。开关抚洪河,黄流极天泻。忆昔武皇来,系璧沈白马。从官亲土石,襁负至鳏寡。空余瓠子诗,哀怨逼骚雅。白圭自圣禹,今谁定真假。晁子发谠言,圣功谅难亚。排河著地中,势必千里下。移民就宽闲,何地不耕稼。此论似太高,吾亦茫取舍。有器可深川,吾未之学也。
香山看红叶得黄字秋字二首 其二。清代。戴亨。几载尘劳梦,名山得暂留。杖藜探绝壑,云树状高秋。野性看飞鸟,寒声听夜流。凭将幽僻兴,携手问同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