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挈哀音殉鼓盆,只余骸骨块然存。
燎原日愿同灰烬,灵窟天留照泪痕。
为奏咸韶如有悟,终侪培塿不能尊。
吟声出海迎湖舸,圣处还期立脚根。
伯夔酬诗相奖感而次韵却寄不自禁哀音之发越。近现代。陈三立。自挈哀音殉鼓盆,只余骸骨块然存。燎原日愿同灰烬,灵窟天留照泪痕。为奏咸韶如有悟,终侪培塿不能尊。吟声出海迎湖舸,圣处还期立脚根。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陈三立。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自悼。唐代。薛令之。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只可谋朝夕,何由保岁寒。
雪夜归舟和周次玉太守韵 其一。明代。黄仲昭。晚风吹雪满江流,酒尽宾筵便解舟。归去养成文五彩,他年天上赞皇猷。
郊祀前一日斋居候驾。明代。李东阳。石桥琼尺倚雕阑,树里行宫接泰坛。尽地龙颜瞻九陛,两班鹓步引千官。旌旗满路春云拥,鼓角连城晓气寒。为报雨师休洒道,香尘先已避鸣銮。
太常观阅骠国新乐。唐代。胡直钧。异音来骠国,初被奉常人。才可宫商辨,殊惊节奏新。转规回绣面,曲折度文身。舒散随鸾吹,喧呼杂鸟春。襟衽怀旧识,丝竹变恒陈。何事留中夏,长令表化淳。
自警二首 其一。明代。邹元标。收敛精神入太虚,终朝兀兀总如愚。老来不识原头路,只恐青山也笑予。
依韵和君实端明洛滨独步。宋代。邵雍。风背河声近亦微,斜阳淡泊隔云依。一双白鹭来烟外,将下沙头又却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