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
代春怨。唐代。刘方平。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时至暮春,独守空闺,莺啼声稀稀落落,应和着我的阵阵低泣。扯起珠帘,扑面央入满眼芳草。
一阵东风从小院里吹过;千万条柳枝便如同千万缕离情,一条一缕都向西指;那迢迢的西陲啊,正是爱人守戍的地方。
代:犹拟,说作者完全以一个闺妇身份来写这首诗。
残莺:春暮时之莺。春暮则莺稀,故称残莺。
萋萋:形容草生长得茂盛。暗用《楚辞·招隐士》春草、王孙意。意诣征人未归。
尽向西:唐时征战多在西陲。
此诗是作者隐居时所作。由于隐士生活单调,取材范围狭窄,女性题材给了他探索另一个心灵世界,在故事化的虚构中施展才华的机会,所以他写下这首诗来表达久处深阁的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参考资料:
1、蒋寅著.大历诗人研究(上):中华书局,1995.08,:309
这是一首代言体的诗,要“言”的是“春怨”。诗中无一“春”字,但从写景可见;至于“怨”字,则只能从字里行间细加品味,仔细琢磨了。
“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朝日”,犹日日,时俗口语;春暮莺稀,故谓“残莺”。“朝日”、“残莺”不仅点出暮春之晨的季节,时间,也使人们的想象自然从今晨的镜头回溯昨夜以至整个春天。阳光八室,晓莺啼愁,又一个恼人的春夜度过了。“残\"字流露出她的迟暮之忧,“伴”字更传达出她的孤凄之感。时至暮春,独守空闺,自然怨忧满怀,偏偏几只残莺似乎也察知闺中思妇的孤寂,天天来陪伴着她叫个不停,更令人愁肠百结。愁之无奈,只好拉开窗帘,目之所见,芳草萋萋,碧色天涯。这无边的春色,既能勾起往日“草色青青送马蹄”的回忆,也可以引起草绿有期,征人难待的悲恨。眼前所见,心中所思,景、事相连,更惹动无限伤怀。她只得再次将视线移开。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这两句别具匠心。“时有东风入”为“千条尽向西”之因,在东风的吹拂下,杨柳千条向西摇摆,既写出了眼前景又传递出心中情。因为唐时征戍多在西陲,征人所在,妾之所向,“杨柳千条尽向西”,正形象概括了那离魂倩女,玉立亭亭,忧思万缕,终日西望的情景。如此终篇,收到了情深意挚,含而不露,扣人心弦,余味不尽的艺术效果。
刘方平(758年前后在世),唐朝河南洛阳人。匈奴族。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 ,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与皇甫冉、元德秀、李颀、严武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其《月夜》 、《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刘方平。刘方平(758年前后在世),唐朝河南洛阳人。匈奴族。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 ,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与皇甫冉、元德秀、李颀、严武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其《月夜》 、《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同刘季游登天柱冈四首。宋代。杨万里。两只胡床小憩些,一枝筇杖拄倾斜。烟云惨淡天将雪,风日荒寒梅未花。人去客来酤酒市,鸡鸣犬吠野人家。清游不用忙归去,强管行程是暮鸦。
谢袁起岩使君借贡院居。宋代。陈造。书生叹漂流,卜筑定何日。折腰为斗升,问舍羡九一。诸公有好事,往往遂所气。悬知许黔突,当复念容膝。
野桥春霁图。明代。杨荣。东风吹花新雨晴,微茫山影开云屏。泉声有无隔幽窦,岚光远近排空青。小桥横枕西溪侧,过客何由分野色。日华潋潋因物荣,芳草萋萋为谁碧。五更朝下承明庐,天香满袖登游车。十年未著谢公屐,似与冈峦识面初。归来摩挲醉吟目,不唱商颜紫芝曲。何处有山如此图,移近蓬莱剪浓绿。
将及凤阳奉怀南涧公子二首 其二。明代。唐之淳。去时杨柳线藏烟,归日梅花雪满天。北镇山川行处别,东夷鼓角听来便。青年从事惭孙楚,白首穷经慕伏虔。喜得重过南涧曲,欲分淮水洗鞍鞯。
马嵬。清代。袁枚。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