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春水东流。天阔云闲,树渺禽幽。山远横眉,波平消雪,月缺沉钩。桃蕊红妆渡口,梨花白点江头。何处离愁?人别层楼,我宿孤舟。
折桂令·过多景楼。元代。周文质。滔滔春水东流。天阔云闲,树渺禽幽。山远横眉,波平消雪,月缺沉钩。桃蕊红妆渡口,梨花白点江头。何处离愁?人别层楼,我宿孤舟。
滔滔春水向东流去,衬得天空分外广阔,飘着的朵朵白云也是如此悠闲,在树梢上停栖着鸟儿远山仿佛美人的眉黛一般,起伏有致,水面上一片平静,积雪渐渐融化,正是月缺时分,形似沉钩这渡口,有桃蕊红妆点缀,有白色梨花渲染。我的离愁在哪里?别人的离别只是短暂,而我却如此漂泊,独自借宿孤舟中。
天阔云闲:天空辽阔,云儿也散去了。
横眉:美人的眉黛。
消雪:积雪渐渐融化。
桃蕊红妆渡口:用桃花装扮过的渡口。
“多景楼”是江苏省镇江市的一处寺内建筑,具其之所心被称为“多景”,也是因为它建在山上,地势高,万事万物都可尽收眼底。诗人登高望远,前文极写所见景色之美,最后三句一问一答道出哀情,可见此曲采用的是以乐景反衬哀的情的手法。
前三句写的是整体感受,春水东去,天空辽远、闲云飘散,视野极其开阔,那树显得对么渺远,那鸟仿佛也都消失了踪迹。就像是一种脱离尘嚣的展望,一片豁然开朗。接着具体写了所见景物:山如黛、水如镜、月缺似沉钩,寓意白昼将尽。诗人依次运用了“阔”“闲”“渺”“幽”以及“远”“平”“缺”等加以刻画,句式倒装,使景物描写细腻生动。
再把视线住下,桃花梨花红白相间的景色下是那“渡口”和“江水”,曲至此,已经透出离别之情。尾三句便点出真意:“何处离愁?人别层楼,我宿孤舟。“有如蜻蜓点水一点而出,让原本沉浸的乐景中的人,哀感顿生。
周文质(?-1334),元代文学家。字仲彬,建德(今属浙江)人,后居杭州。与钟嗣成相交二十余年,良人情深意笃,形影不离,故《录鬼簿》对他有详细的记载:“体貌清癯,学问渊博,资性工巧,文笔新奇。家世儒业,俯就路吏。善丹青,能歌舞,明曲调,谐音律。性尚豪侠,好事敬客善绘画,谐音律。所作杂剧今知有四种。现仅《苏武还乡》(或称《苏武还朝》)存有残曲。散曲存有小令四十三首,套数五套,多男女相思之作。...
周文质。周文质(?-1334),元代文学家。字仲彬,建德(今属浙江)人,后居杭州。与钟嗣成相交二十余年,良人情深意笃,形影不离,故《录鬼簿》对他有详细的记载:“体貌清癯,学问渊博,资性工巧,文笔新奇。家世儒业,俯就路吏。善丹青,能歌舞,明曲调,谐音律。性尚豪侠,好事敬客善绘画,谐音律。所作杂剧今知有四种。现仅《苏武还乡》(或称《苏武还朝》)存有残曲。散曲存有小令四十三首,套数五套,多男女相思之作。
送吴士游郧阳用贫士韵 其二。明代。王世贞。行游向郧楚,急憩鲜华轩。路若经商山,为我吊绮园。芝歌停遗响,麇迹但苍烟。隐见无专是,出处人自研。达为向平叹,倦为宗炳言。要子以异时,庶几于二贤。
送马伯庸御史奉使关陇。元代。文矩。圣朝启文运,同轨来无方。夫君起天关,崛起千仞翔。修辞陋史汉,高步追黄堂。乃祖尚书君,树立何堂堂。昔在帝世祖,荣身事戎行。风云一朝会,奕世传芬芳。矧君擢高科,有业未易量。斯文系政教,治忽慎弛张。世岂无勇者,舍君吾何望。勿为守铅椠,局束徒苦伤。僦屋京城居,去君百举趾。闻君起冠廌,僮走亦欣喜。况当远于征,无言讵能已。朝风号空桑,众草日披靡。河关尚疮痍,圣度乃弘伟。翳彼涵大休,能不怀愧耻。艰危见臣节,维持赖风纪。温言表遗忠,生气凛不死。乃知烈丈夫,岂独鲁连子。
东渭桥晚眺。唐代。李频。秦地有吴洲,千樯渭曲头。人当返照立,水彻故乡流。落第春难过,穷途日易愁。谁知桥上思,万里在江楼。
九月初五日。元代。方回。暮雨萧萧鼓角风,草枯木落雁横空。每逢九日不胜感,垂近七旬无奈穷。螃蟹今年犹未有,茅柴我辈亦堪中。篱边瘦菊青如粟,已胜芙蓉万朵红。
赠张幼量先生。清代。袁藩。离忧几载黄山道,秋雨重来坐草亭。多难对看双鬓白,晚凉独眺乱峰青。半窗蕉叶愁中老,满座松风雨后听。莫忆前游不成醉,沙溪依旧水泠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