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黄叶满青苔,梦破城头晓角哀。
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徘徊。
听角思归。唐代。顾况。故园黄叶满青苔,梦破城头晓角哀。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徘徊。
梦中我回到了故乡,看到黄叶满院,青苔满地,一片荒凉景象。拂晓梦醒以后,我听到城头上军号悲鸣。
此夜梦中我未能和想念的人见面,心情惆怅,只好起来在残月下伴影徘徊。
故园:故乡。
梦破:梦醒。
晓角:拂晓的号角声。
诗人是唐肃宗至德年间进士。一生不得志于仕途,曾因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参军。这首诗便是诗人被贬饶州时所作。此时的顾况对于人生多少有了新的体悟,甚至产生了幻灭感。闲情堆积、游宦他乡使诗人产生了浓重的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1、彭庆生,张仁健.唐诗精品:燕山出版社,2001.04:第230页
诗的首句就是对故园的思念。游宦异乡多年,时值清秋,正是黄叶飘零的时候,诗人猜想家中庭院台阶上一定是黄叶堆积了,这便点名了思乡的时节——秋。所谓落叶归根,诗人却漂泊于异乡。思想的情绪从诗歌开端即起。笼罩于全诗,同时也照应着诗题中“思归”二字。次句补写一笔,讲明为何会有这种思归的情绪。遭遇贬谪打击之后的诗人,仕途前景似乎灰暗无光,漂泊在外,失意时自然会想起远方的家园。因思念而梦魂牵绕,然而情深梦浅,此时听闻城头角声响起,就此便不能复睡。“角”是军中乐器,本就容易引起金戈铁马的联想,况且此时还是秋天。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写的就是这种肃杀之感,更何况此时听到角声是在梦醒后的残夜之中。几重感情叠沓而至,清夜梦醒之后的清冷,秋气渐重的清劲。角声回荡的清涩重重而来造成了清愁情绪。
随后是自述内心的空寂和思乡情切。生活中的孤寂难受原本就缺少知音,他的《归山作》写道:“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空林有雪相伴,古道无人独还。”认定孤寂生活难有知音,只有独自把情感寄托在青山白云之间。此时正是深夜,青山尚在夜色笼罩之下,思想肠断只有自己一人承担,这是一层哀愁;多年游宦他乡,家乡的亲人自然对他期盼多时,想到家乡自然温暖倍增,而梦醒之时只有自己一人独自冷清,冷暖之间又是一层哀愁。这种他人不见的凄楚则又加深故园之思,在《忆故园》诗中曾表明心迹:“故园此去千馀里,春梦犹能夜夜归。”夜夜思归,乡情至深至切。
思归难眠,起身排遣愁绪,残月尚在,余晖犹存。“起行残月影徘徊”,把自己完全放在了一个形单影只的凄冷环境中。李白饮酒尚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顾况面对的却是残月淡光,不足以遣怀。而残月能映照自己的同时也能映照家乡,这样孤寂之情则更进一层。思乡情怀不能自已,在月影徘徊之时看到的只有自己的暗影,自己唯有独自面对这份凄楚之情。从被角声惊起到对月徘徊,失意中思念的家乡也一点点从梦境中清晰了起来。思乡是引子,伤怀则成了全诗的主要情绪。张九龄有《秋夕望月》诗写到:“清迥江城月,流光万里同。所思如梦里,相望在庭中。皎洁青苔露,萧条黄叶风。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可以作为此诗的一个补充。
此诗在梦与现实交织中表现思归的情绪,情到浓处,伤心不能自已。
顾况(生卒年不详),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汉族,唐朝海盐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有《华阳集》行世。...
顾况。顾况(生卒年不详),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汉族,唐朝海盐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有《华阳集》行世。
南柯子 龙门汲雪。宋代。朱晞颜。远脉通蛟穴,清泠泻翠苔。砖炉相对竹房开。容我笼头纱帽、白云堆。碧涩中
见郁李花感赋以示胞弟。清代。王季珠。草草劳生未有涯,一门四处益堪嗟。兵围莫解中年遇,裘敝难缝数口家。差为疗贫文短售,甚母染侠酒狂赊。同根理合同回护,风雨无伤郁李花。
心公移寓木公舍得子二首 其一。明代。释函可。旧宫深锁土墙低,书卷荒凉俎豆泥。见说北郊夫子在,三迁直向雪边栖。
江西。宋代。苏轼。江西山水真吾邦,白沙翠竹石底江。舟行十里磨九泷,篙声荦确相舂撞。醉卧欲醒闻淙淙,真欲一口吸老庞。何人得俊窥鱼矼,举叉绝叫尺鲤双。
广陵五题其四次韵子由题摘星亭。宋代。秦观。昆仑左右两招提,中起孤高雉堞西。不见烧香成宿雾,虚传裁锦作障泥。萤流花苑飞星乱,芜满春城绿发齐。长忆凭栏风两後,断虹明处海天低。
宪圣慈烈皇后挽诗 其一。宋代。程珌。西浒俱来日,东朝极盛时。彫弓平黑海,彩笔照丹墀。垄起先裁费,丹成不用医。人间空怅望,风月宴瑶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