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穗芦鞭一穗尘,西园红艳眼中新。帽檐分去家家喜,酒面飞来片片春。
梅柳几曾同故事,樱桃才得缀芳辰。荒城此日肠堪断,老
杏花二首 其二。金朝。元好问。一穗芦鞭一穗尘,西园红艳眼中新。帽檐分去家家喜,酒面飞来片片春。梅柳几曾同故事,樱桃才得缀芳辰。荒城此日肠堪断,老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元好问。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病后得杨髯龙书却寄。明代。何巩道。离乱交游散似云,武陵犹有故将军。书从白雁来千里,人比黄花瘦十分。粤海波涛寒处起,楚天风雨梦中闻。廿年乞食同怜病,一捻吴箫便忆君。
运河道中。清代。路秀贞。有子方三岁,相从便北征。如何成远客,强半为浮名。岸曲帆随转,波澄水渐平。邻舟闻笑语,都是异乡声。
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宋代。苏洵。十年曾作犍为令,四脉尝闻愍俗诗。共叹才高堪御史,果能忠谏致戎麾。会稽特欲荣翁子,冯翊犹将试望之。船系河堤无几日,南公应已怪来迟。
五言过江邻几官舍 其一。宋代。沈遘。君舍城之背,萧然十亩馀。四垣通野墅,一舸泛官渠。夏木阴成后,凉天雨歇初。公门日无事,觞咏莫容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