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
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参参杨柳垂。
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
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
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高阳池送朱二。唐代。孟浩然。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竟来窥。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参参杨柳垂。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当年襄阳雄盛时期,镇守襄阳的山间经常在习家池醉饮。
相随而来的钓女,来到池边,竞相窥视她们自己妆扮过的映在池中的倩影。
清波荡漾荷花盛开,依依垂柳映绿了水岸。澹澹:水波摇荡的样子。参参:草木茂盛;细长的样子。
往日的繁华已经消逝,人物也不似当年,四望习池已变得一派荒凉,人迹稀少。
往日意气风发豪华风流的一代人物都不见了,只有荒草露水沾湿着游人的衣服。
此处虽然萧条了,但是一大早就来此为送别饯行的,并在这里放牧将要远行的马匹。
一直到红日渐斜,远行人才上马而去,此情此景见之无不令人感叹此地的荒凉。
诚恳而来是为寻找通向世外桃源之路,既然如此,只好归去,做一个赤松仙子隐逸罢了。松子:赤松子。古代神话中的仙人,相传神农时为一说为帝喾之师,后为道教所信奉。《史记·留侯世家》:“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松子家”,指学仙求道雨师。的隐逸者之家,即孟浩然的隐居处。
高阳池:即习家池。
朱二:孟浩然友人,生平事迹不详。
此诗写了习家池往日的绮丽繁华,与眼前的空寂冷落,形成鲜明的对照,其实是浩然心中的理想和眼前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写意。此诗当作于他的晚年,诗中也可见浩然仕途彻底无望之后,真正归隐的决绝之心。同时从诗中也为读者流露了如下信息:晋代的襄阳其雄盛和繁华是胜于盛唐之初的;另外就习家池而言其荒凉和破败,远非近代之事,而是唐已如斯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同胡学宪伯贤集文昌阁。明代。黄梦说。并辔江头洗玉瓶,仙宫凝望壮怀生。寰中禹迹河山丽,象外尧天日月明。杖点浮云千虑破,花飞閒幔九愁轻。直须酩酊酬佳景,休问谁为眼独醒。
贺闻人母太孺人六十六华诞诗。明代。湛若水。今日曷为乐,闻子开寿筵。小寿逢六六,大寿祈百千。何以祈百千,不朽无期年。何为不朽名,圣善流芳声。母仪自贞则,海日难为兄。伏生传尚书,卓为女中英。嘉言不出梱,善行溢家庭。我为众宾陈,众宾为我听。兄代弟病毙,母哭子丧明。一门感慈孝,蔼然为嘉祯。和德协上下,精诚达穹冥。仲氏新骑骢,宝应留清风。帝曰母善是,孺人特褒封。龙章与凤翟,五色来云中。风日清大夏,华诞适与逢。乃悟天人际,感应常相通。特为王母寿,于以寿无穷。
秋宫词 其一。明代。谢榛。桐叶满阶秋思多,深宫玉辇几时过。西湖还驾黄龙舫,日暮遥听瓠子歌。
凌虚阁夜坐。清代。张序。萧然一榻野云湾,缕缕春愁未尽删。祗讶涛翻孤枕上,几忘楼在万松间。渔镫对出东西岸,钟韵周回上下关。为爱沙村新月满,起搴疏箔看苍山。
玻璃泉。宋代。赵公豫。都梁环绕尽高山,山下幽泉沁齿甘。入境顿忘人事扰,临流能润舌喉乾。孤亭掩映风云幻,曲槛迷离烟雨寒。泗地年来成泽国,奠安常作救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