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初仕刘表,后归曹操。
送倪德符知郴州 其一。明代。王立道。楚南山水更多奇,五马春深度岭迟。问俗已穷千里目,兴来应不废吟诗。
绣带子 锦带。明代。高濂。翠软颤芳丛。粉匀深浅红。恍惚飞琼花外,绣带舞香风。开向雨濛濛。翻翠袖、似泣芳容。佳人著意,晓来攀折,为惜飘蓬。
刺促行次履道韵。元代。谢应芳。刺促何刺促,江上秋风破茅屋。谁怜杜少陵?长歌之哀甚于哭。故山可望不可归,髑髅台高春草绿。浮云滓日竟谁洗?烈火连天势难扑。三农不复把锄犁,风雨荷戈城上宿。于戏人生有子作征夫,不如返哺林间乌。
暮秋与裴居晦宴因见采菊花之作(一作暮作秋见菊)。唐代。鲍溶。菊花低色过重阳,似忆王孙白玉觞。今日王孙好收采,高天已下两回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