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
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宋代。辛弃疾。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回忆起年轻时曾在这里狂饮一场,酒醒了眼前是奔流的吴淞江。团团明月投下了桂树的身影,十里之外都散发着桂花的幽香。
桂花只不过有一点点宫黄之色,却给人间送来这样的芬芳。也许是她要借着秋天的风露,让香气飘散到世界的四面八方。
清平乐:词牌名。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叔良:即余叔良,作者友人。木犀(xī):即木樨,桂树学名,又名崖桂。因其树木纹理如犀,故名。
痛饮:尽情喝酒。李白《送殷淑三首》其三:“痛饮龙筇下,灯青月复寒”。
吴江:即吴淞江,在今苏州南部,西接太湖。
团团:圆形。班婕妤《怨歌行》:“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水沉:即沉香。一作“蔷薇”。杜牧《扬州三首》其二:“蜀船红锦重,越橐水沉堆。”又《为人题赠诗二首》其一:“桂席尘瑶佩,琼炉烬水沉”。
大都:不过。宫黄:指古代宫中妇女以黄粉涂额,又称额黄,是一种淡妆,这里指桂花。
直恁:竟然如此。
参考资料:
1、刘乃昌 编选.辛弃疾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79-80
2、谢俊华.辛弃疾全词详注(下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452-453
3、杨 忠.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72-174
辛弃疾自隆兴二年(1164)冬或乾道元年(1165)春,江阴签判任满后,曾有一段流寓吴江的生活。此词当作于辛弃疾献《美芹十论》之后,这正是他希望一展宏图的时候。
参考资料:
1、刘乃昌 编选.辛弃疾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79-80
2、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581-1582
这首词写桂花,并非只是咏物,词人身世之感,隐然其中。它不专门扣住桂花题材,而是能离开桂花本身,把自己的经历结合来写,意境更为开阔,感情更加亲切,写得别有情趣。
上片忆昔。起笔回顾痛饮吴江,酒酣沉醉,醉而复醒的情景。作者从自己的游踪引入桂花。少年时有个秋夜,在吴江痛饮醒来,看见一轮明月,中间映着团团的桂树影子;江边桂树,十里花香,飘散在烟波江上,倍添清冷之气:天上人间,都笼罩在桂香桂影之中。桂花虽身世如断梗飘蓬,而意气不衰。辛弃疾年轻时游过吴江,所以他对此地颇为怀念。大概吴江两岸,当时桂花颇盛,所以他咏桂花便想起吴江之游。“少年痛饮”,实有“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赠李白》)之意。“明月”句,“团团”语意双关,既指月,又指地上高大的桂树,影像丰富而优美,也符合酔中奇妙的观赏状态。词人借自己一次客中酒醒后看桂影、闻桂香的经历来写桂花,情调豪放,生动自然。“十里”句,用“水沉”来指桂花馨香,引出下片专咏桂花芳香。
上片前二句叙事,后二句写景,绘出少年辛弃疾的意气风发,雄放挥洒,情景谐和,是一幅诗中有画的境界。
词转入下片“意脉不断”,由写作者自己的经历,转到桂花本身。“大都”两句赞赏桂花,即小见大。田艺蘅《留青日扎》卷二十一:“额上涂黄,汉宫妆也。”《西神脞说》则谓“妇人匀面,惟施朱傅粉而已。至六朝乃兼尚黄。”梁简文帝《戏赠丽人诗》:“同安鬟里拨,异作额间黄。”李商隐《蝶》诗云:“寿阳宫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桂花体积小,金黄色,宛如妇女淡施“宫黄”,星星点点,可是开在人间,竟然这般芬芳。花小、色黄、香浓,正是桂花特征。这几句把桂花特征都写到,但着重写它的香味,抓住重点,与上片相呼应。最后别出新意:“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激情满怀,放言凭借秋天风露的传播,桂花会将整个世界都熏染得浓郁芬芳。江顺诒《词学集成》卷六引张砥中曰:“后结如泉流归海,回环通首,源流有尽而不尽之意”。这里正是“有尽而不尽”,词已写完,而意未尽。
此词不只是赞美桂花的芳香十里。作者一生都“志在塞北江南”,为“了却君王天下事”,而竭尽全力恢复宋室山河。旧说“招摇之山,其上多桂”(《山海经》),“物之美者,招摇之桂”(《吕氏春秋》)。无论是异香的桂花,或“纷纷如烟雾,回旋成穗,散坠如牵牛子,黄白相间,咀之无味”(《词林纪事》)卷一引)的桂子,一向是崇高、美好、吉祥的象征。李清照咏桂花词《摊破浣溪沙》云:“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人们总是既称颂桂花的形态美,又赞扬它的精神美。辛弃疾以“染教世界都香”来歌赞,似隐寓有他“达则兼善天下”的宏愿的。
况周颐云:“以性灵语咏物,以沉着之笔达出,斯为无上上乘”(《蕙风词话》卷五)。此词的佳处正在于咏物与性灵融为一体,即性灵即咏物,词人将自己淡化到不露痕迹的地步,而又非沾沾然咏一物矣。全词非寄托之作,但结句并不排斥似为作者济世怀抱的自然流露。
这首词意境优美,写桂花能抓住其特征,联想自然,用词简练,不愧为词中佳品。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摸鱼儿 潇湘大八景词 其八。明代。王夫之。舞廉纤、不知是雪,还是沙明波素。同云返映晶光凝,暝色遥笼烟树。双无据。颤寒空、微霄极浦相回互。芦洲古渡。有孤艇篷窗,挑镫酌酒,唱彻梁围句。知此夕,一派瑶峰玉宇。朦胧半函银兔。清晖的皪蛟冰瀁,疑是东方已曙。君莫觑。君不见、迥波难挽流澌住。珠摧玉仆。向帝女祠东,昭王潭北,直下长江去。
仲秋洪山经狂客墓。明代。王恭。狂客今何在,风流世共传。夜台依宿草,陇树入新烟。月冷延陵剑,湖空贺监船。秋风正摇落,回首独潸然。
次董太史赠万鹿园总戎之作二首 其一。明代。尹台。东望长淮接济流,舳舻转饷亘神州。才猷君过祭征虏,意气吾怜马少游。画幕天回千里色,牙旗风飐九河秋。中原但遣貔貅静,莫问将军老不侯。
苦雨。宋代。王安石。灵场奔走尚无功,去马来车道不通。风助乱云阴更密,水争高岸气尤雄。平时沟洫今多废,下户京囷久已空。肉食自嗟何所报,古人忧国愿年丰。
颍州择胜亭诗。宋代。苏辙。我嗟世人,谁实与谋。生伏其庐,死安於丘。既成不化,窘若絷囚。我行四方,所见或不。江海之民,生托于舟。前炊釜鬵,後凿匽溲。昼设豆觞,夕张衾稠。出入涛澜,归宿汀洲。与风皆行,与水皆浮。坐食网罟,以鱼去留。居无四邻,行无朋俦。胡貊之民,驾车以游。外缠毳韦,内辑貂鼬。美水荐草,驱马纵牛。逐射兔鹿,聚爬薪槱。食肉饮水,雨雪相咻。草尽水乾,风卷云收。所至成群,不怀一陬。今我柰何,横自绸缪。翼为华堂,涌为层楼。缭以修垣,贯以通沟。势穷物变,何异一沤。弃之不忍,徒去莫由。矧兹士夫,泛焉周流。如燕巢春,知不期秋。修椽高栋,徒与民仇。一日安居,百年怨尤。我兄和仲,塞删立柔。视民如伤,有急斯周。视身如传,苟完不求。山磐水嬉,习气未瘳。岂以吾好,而俾民忧。颍尾甚清,湖曲孔幽。风有翠幄,雨有赤油。匪舟匪车,亦可相攸。民曰公来,庶几无愁乎。
白杨行。元代。吴志淳。钟陵东门白杨树,行人指点是双墓。墓中夫妇俱少年,一双白璧薶黄泉。黄泉相逢语呜咽,一一从前向郎说。前年郎去客三山,今年郎归白骨还。当时自画蛾眉样,今日却写郎容颜。容颜转似心转切,叫郎不应心断绝。生时不得逐郎行,死时却与郎同穴。丹青遗像留人间,年年泪竹寒生斑。当年曾过延平渡,还见双龙化剑湾。堂前既无父与母,堂下又无儿与女。使妾有子堂有姑,丹心一寸那能枯。六朝盛事付流水,忠义几人能到底。秋风月冷凤凰来,与郎同上吹箫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