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枝头,忽看蓓蕾,金粟珠垂。半颗安榴,一枝秾杏,五色蔷薇。何须羯鼓声催。银釭里、春工四时。却笑灯蛾,学他蝴蝶,照影频飞。
柳梢青·灯花。两汉。张林。白玉枝头,忽看蓓蕾,金粟珠垂。半颗安榴,一枝秾杏,五色蔷薇。何须羯鼓声催。银釭里、春工四时。却笑灯蛾,学他蝴蝶,照影频飞。
词中吟咏的油灯结花为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古来题咏灯花的作品也层出不穷,但张林的这首词却能不落俗套,新颖别致,读来饶有情味。
上片刻画灯花,连用五个比喻,淋漓尽致地描绘了灯花在不断变化中呈现出的千种姿态、万种风情。
“白玉枝头,忽看蓓蕾,金粟珠垂。”白玉枝,指白色的灯芯草。前两句说,灯蕊在不经意间结花,它最初如花蕾般含苞待放。“金粟”,桂花的别名,这里形容灯花。韩愈《咏灯花同侯十一》云:“黄里排金粟,钗头缀玉虫。”此种比喻在灯花描写上用得是最为普遍,本词是以它来描摹灯花初结成时的形状。下面三句,句句比喻,形容灯花的三种不同景象。“半颗安榴,一枝杏,五色蔷薇”。安榴,即石榴。石榴来自西域的安国,由张骞出使时带回,故又名安石榴。灯花越结越老,形状不断变化,它先是碎小如桂花,继而大如绣球般的石榴,再变成鲜艳浓的杏花,最后变得如蔷薇花般色彩绚烂斑驳。“半颗”、“一枝”、“五色”,这三个数量词,从小到大,依次递增,既写出了灯花的变化过程,将其各种姿态刻画地生动形象。
上片可说是用实笔摹绘灯花由初绽到盛开的过程,下片则是以虚笔来称赞灯花之美,简直可称巧夺天工。
“何须羯鼓声催。银釭里、春工四时。”羯鼓,用唐南卓《羯鼓录》记载的唐玄宗敲击羯鼓,催开含苞欲放的柳杏的典故。唐玄宗此举在于夸耀人工能巧夺造化,而本词则反其意而用之。银灯(釭即银灯)。里点燃的灯芯草会结花,它并不需要人工的催唤,好像其中自有造化的四时功能。作者从另一方面赞美灯花的富于变化,似有造化之功。“却笑灯蛾,学他蝴蝶,照影频飞”。灯蛾扑火,与蝴蝶灯花,两者本来并不相干,但灯草既成灯花因而兼具两者的特点。作者有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并主要侧重蝴蝶戏花的方面。因此,运笔就将蝴蝶戏花加以此附。灯花既然是花,就应是蝴蝶戏嬉之物。有趣的是,灯蛾竟然学起蝴蝶来,不断地在灯花周围蹁跹飞舞,作者运笔俏皮,貌似揶揄灯蛾,却灵巧传神地赞美了灯花的丽若群芒。
这首词运用博喻手法,写得奇巧生动,俏皮有趣。虽无深情远意,但较之其他咏物词讲穷比兴寄托、笔致幽深、多愁善感的格调来,可算是别具一格,清新隽秀。
东汉人。章帝时任尚书。尝上书言县官经用不足,应恢复武帝时按等级给予均田之制。...
张林。东汉人。章帝时任尚书。尝上书言县官经用不足,应恢复武帝时按等级给予均田之制。
吊黄侍中观用痴山皖伯台韵。清代。章钟亮。明诏建文颁,亲藩尚恃蛮。龙孙何处去?燕子忽飞还。命付长流水,魂依故国山。夫人有遗石,迹渍血痕殷。
感皇恩。明代。罗玘。江上漾金波,波光渺渺。红日初升万方晓,驿前杨柳,尽系金鞍腰袅。骊歌唱发得,雕梁绕。天上麒麟,人间凤鸟。万口欢声使君少。此行去也,留作中朝仪表。甘棠在岁长,青青杪。
贺新郎 送箨庵会稽之游。明代。曹溶。草露何须久。拥油幢、荆州部曲,布袍依旧。芍药栏边老供奉,闲却裁云妙手。渐醉墨、题残玉斗。海畔扁舟成独往,定中宵、对月思良友。写别怨,短亭柳。床头钱罄休搔首。问唐宫、黄冠贺监,至今存否。故物千秋尘埋尽,惟有颠狂不朽。敢浪说、才人阳九。下榻再联修禊饮,况娥江、暑涨清如酒。借万壑,为君寿。
宿凤凰山上方怀古四首 其三。元代。项炯。江左夷吾浪得名,豫州英概亦沈冥。夕阳远树山如赭,秋雨荒台草更青。汉苑玉鱼谁复葬,昭陵石马已无灵。可怜白发商人妇,犹向灯前话《后庭》。
书怀继元弟裕之韵四首 其一。金朝。赵元。蓍龟不须问,我命只自知。多生堕宿业,世网缠绵之。骅骝受羁衔,大笑跛鳖迟。跛鳖亦复笑,缩首甘自卑。何必参漆园,物理本自齐。槟榔可消谷,志士常苦饥。穆之万人雄,犹不免此讥。我懦更多病,区区欲何为。钟鼎不可倖,藜藿分所宜。安能如黄蜂,为人填蜜脾。清白傥少污,后人何所贻。初学悔大谬,篆刻工文辞。年来厌酸咸,淡爱陶潜诗。爱诗固自佳,其如未忘机。回头四十年,言动俱成非。谁能逐世利,日久常规规。惟当种溪田,与子常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