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三月花败又花开,矮矮屋檐下燕子飞走又回来。
只那眷恋春光的杜鹃鸟仍在夜半悲啼,不相信春风唤不回。
更:再,重。
檐:屋檐。
子规:杜鹃鸟。
啼血:形容鸟类啼叫的悲苦,一般指杜鹃鸟的啼叫。
不信:虽则不信,然春去依旧
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诗,表现了暮春时节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诗的前两句写景为主,后两句由景生情,抒发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追求。
花落了虽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
诗中的“落更开”描述了三月的花谢了又开,表现了春光未逝;“燕飞来”描述了低矮的屋檐下有燕子飞来飞去,表现了春光生机犹在写出了暮春景象:春光未逝,生机犹存的特点。
后两句以拟人的手法来写了杜鹃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满凄凉的美感。
东风就是指春风,子规,杜鹃鸟经常在暮春啼叫。
诗人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思,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表现了自己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这首诗的子规(杜鹃)与以往大部分诗里借喻哀伤,凄切的含义较不相同,带有比较积极的意义.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王令。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对鹅与薛尧卿联句。明代。沈周。鹢鹢来前除,兀立照日影。舒翼亸明翎,引吭延修颈。唼喋类啑藻,睥睨忆窥杏。驯蔑比邻恼,逸靡淮堧警。定额高赘疣,颏领低垂瘿。广掌跱何壮,宽脰食莫哽。蹒跚步徐徐,蹀
伤贾岛无可。唐代。李郢。却到京师事事伤,惠休归寂贾生亡。何人收得文章箧,独我来经苔藓房。一命未沾为逐客,万缘初尽别空王。萧萧竹坞斜阳在,叶覆闲阶雪拥墙。
再依韵复足五十六字以见一时无聊之态非诗也。宋代。杜范。人间总是一虚空,过眼流光过耳风。方见露芽墙下茁,又嗟霜叶岭头红。身来作吏双溪上,谁使冲寒一寺中。急雪随风穿瓦过,强呵冻手作诗穷。
忆秦娥。清代。陆求可。霜枫落。离愁挂在斜阳阁。斜阳阁。秋风禾黍,茂陵城郭。茱萸湾口西风恶。鸳鸯机上衣裳薄。衣裳薄。藁砧何在,空闺萧索。
双忠庙。明代。吴景熙。中唐天宝末,万里胡尘昏。两京既不守,百僚争窜奔。桓桓张许公,秉义江淮间。睢阳抗要冲,百战阅险艰。慷慨忠义士,焦劳摧肺肝。孤城忽食尽,饥肠为辛酸。终焉费力敌,西拜泪潺湲。平生誓许国,视死非所难。忠魂上诉帝,悲号达天关。雄名垂竹帛,闻风心胆寒。灵祠依山麓,千载瞻遗颜。我来重致辞,肃恭荐蘋蘩。临风发浩歌,击节空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