枿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赠质上人。唐代。杜荀鹤。枿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质上人有时打坐,静如枯木;有时出游,飘若浮云,心无所系,随性而行,超世脱俗。其他僧人云游,还带着盛水的瓶子和吃饭的钵,而他出门连这两件东西都不带,一身之外无所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遇到人也不会去聊人世间的琐事,仿佛他是一个置身于世间之外的人一样。
质:和尚的称号。
上人:对高僧的敬称。
枿(niè)坐:枯坐。枿,树木砍去后留下的树桩子。
瓶钵:僧人出行所带的食具。
杜荀鹤所生活的正是晚唐战乱不止、民生凋弊的多事之秋。作为一个有良心、有正义感的诗人,面对这样的现实,不可能缄口不语。诗人对质上人的最无牵挂和最清闲表示了由衷的赞颂,而于赞语之中却含有弦外之意,寓有感慨人生的意趣,所以诗人就此写下《赠质上人》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参考资料: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60-1361页
因为是送给僧人的诗,所以诗开头便云佛事:“枿坐云游出世尘。”这是写质上人的形象。诗人抓住他的特征,刻画了他的不同凡俗。
第二句进一步写质上人的形象。瓶钵是云游和尚喝水吃饭不可少的器具。可是质上人连应该随身携带的一瓶一钵都没有。这就更突出了质上人超出尘世的性格,成了飘飘然来去无牵挂的大闲人了。
第三、四句,这是从质上人的精神境界去刻画他的形象。他不说一句有关人世间的话,这才写出精神上大解脱的悟道者形象。人们口上说的,都是心上想的,不说人间事,是他心里根本不想这些事,因为他把人间的名利富贵看做是虚幻、短暂、无意义的。“所谓“世缘终浅道缘深”(苏东坡语),在这位质上人身上表现得非常彻底,他完全游离于尘世之外。
他虽曾赞羡“万般不及僧无事,共水将山过一生”(《题道林寺》)的生活,但无论怎样也不能像质上人那样口不说一句人间事。所以“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既有对质上人的称赏和羡慕,也有诗人自己复杂心情的流露,字面上意义虽然浅近,而诗人的感慨颇深。
杜荀鹤的诗在语言上通俗浅近,明白流畅,所以他把严于格律的近体诗通俗化了。正因为这样,他的许多诗句包括《赠质上人》在内都在长期流传中成了人们口头的熟语。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杜荀鹤。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梁洁夫幽居林宇靓深规画幽邃不类贵第宛然山林辄得七咏以广命名之伟 其二 谷堂。宋代。曹勋。胸中丘壑上千寻,卜宅喧尘了不侵。剩对直清君子瘦,满檐寒碧是山林。
题感山寺次涂太守恒孚车进士之韵。元代。李裕。宝刹环垣万竹脩,春风疋马昔曾游。花前酒醒杯仍酌,石上棋残局不收。僧梵有时来客座,佛灯常夜落渔舟。最怜甘露亭孤迥,百尺寒檐迫斗牛。
和裴令公南庄绝句。唐代。白居易。陶庐僻陋那堪比,谢墅幽微不足攀。何似嵩峰三十六,长随申甫作家山。
次韵陈仲思径属西峰观雪。宋代。范成大。仙人漓江游,剪水冯夷宫。宾友来邹枚,寒辔摇冬珑。起望天南陲,玉沙满长风。越人来省识,把酒酹层空。从来峤南北,人谓将无同。那知梁园霰,飞入瑞露中。幕府有清士,寻僧上西峰。六花信娟巧,未及五字工。我亦涤冰砚,课虚贵新功。莫嗤两臞儒,毫端尚清丰。
次韵国子监同官二首 其一。宋代。虞集。坐隐乌皮髀肉消,诸生应笑懒边韶。阶前老马随秋草,袖里遗编俟早朝。乞米西邻晨有粥,留家南国暑无绡。经明亦是归耕好,清梦无时万里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