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天如水,一洗秋容净。何处飞来大明镜。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辉,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
人犹苦余热,肺腑生尘,移我超然到三境。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待拚却长年,醉了还醒。
洞仙歌·中秋。宋代。向子諲。碧天如水,一洗秋容净。何处飞来大明镜。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辉,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人犹苦余热,肺腑生尘,移我超然到三境。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待拚却长年,醉了还醒。
这是一首咏颂中秋明月的词作,借“月有盈亏”的现象,抒发“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的豪情。词语洗炼精熟,意境开阔,富有哲理,较之轻浮、侧艳的儿女情,以及粉饰太平的利禄语高出很多,是词中上品。
上阕开句是个比喻句,“碧天如水”将烟霏云敛、一望千里的碧天比作清澈的绿水固是常见,但“一洗秋容净”之句的出现,不仅使它顿失俗态,且显示出一种阔大无比的气势,点睛之处便在一个“洗”字。下面是一个问句“何处飞来大明镜?”看似平淡无奇但却点出了要写的主体对象——月亮,且出语自然轻松、比喻贴切。紧接着又使用了一个反诘句“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辉?”意思是:谁曾说起过这样的话,把月中的桂树砍倒,明镜似的月亮会更加光辉流溢。
这是在用典,《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一段趣话:“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月中之物,当指桂树,因神话中谓月中有桂树。词人在这里是反其意而用,态度明确地发出了“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的呼声,意思是说:诚如所言,砍去月中之桂更如光辉的月亮,便会无所遗漏地覆盖大地山河,使它们的倒影完整地映照出来。“无遗照”,“山河倒影”,表现了作者一心想收复中原、统一国土,但面对南宋王朝所辖的半壁山河,无计可施,只能寄情皓月,发出兴叹。词人反用典故主张砍去月中之“桂”,与期盼能除去朝中的奸佞秦桧可能也是谐音巧合。因为“桧”本与“桂”同音,唐宋之后由于音变,而且是仅在秦桧这个专有人名中“桧”才发“会”音。即使不是偶然巧合,也加深了一层强烈的政治色彩。
下阕承前,词人也深知月中之桂不可斫,月光映照出的也只能是破碎了的山河,所以“人犹苦馀热,肺腑生尘”之句表面写的是:夏日的酷暑虽退,但馀热还时而袭来,令人烦闷;实际抒发的却是对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恃权猖獗、炙手可热的愤怒,与朝中爱国之士受尽压抑的不平之气。“移我超然到三境”中的“三境”,指神话中的海上三仙山蓬莱、方丈、瀛州;这种想遁入仙山的想法,只是词人在悲愤之极时寻求解脱的思想流露,但这只是刹那间的闪现,很快又对着明月再次点燃起希望:“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又是一个问句。
“姮娥”即指神话中主管月宫的仙女,本作“恒娥”(因避汉文帝刘恒讳,改称“常娥”,通作“嫦娥”),这是借向嫦娥发问到底因为什么事,竟然出现让月亮时而圆时而缺的现象,以引出下面要说的正文:“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一个“烦”字又引出了一则神话故事,据《酉阳杂俎·天咫》记“旧言中有桂,……高五百尺,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这几句是说:麻烦吴刚挥动手中忽忽生风的玉斧,把缺月重新修整,教它夜夜年年光洁饱满,普照大地,无遗露地映照出统一的山河和繁华的人间。
这是词人梦寐以盼的希望的火花又次迸发。然而,词人深知自己并非生活在幻想里,他曾亲率部队在潭州(今湖南长沙)抵抗过强大的金兵,惨痛的教训告诉他要把希望变成现实,必定要不屈不挠直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便是尾句“待拼却长年,醉了还醒”所显示的内容。“醉”应指受挫折、受贬谪后不得不以酒浇愁而醉;“醒”则是除奸、杀敌、收复国土之志不已。
以中秋圆月为内容的词篇,当首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作,其拳拳缱绻之情、豪爽浪漫之气充溢流动,后人无有出其右者。然而向子湮此词,追从苏轼之后,就其包容之大涵盖山河而言,基本上可与苏轼的词比肩。全词气势磅礴,感人至深。
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向子諲。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舟中偶书。宋代。陆游。老子西游万里回,江行长夏亦佳哉!昼眠初起报茶熟,宿酒半醒闻雨来。汉口船开催叠鼓,淮南帆落亚高桅。四方本是丈夫事,白首自怜心未灰。
西山纪游六百字呈同游施愚山少参高阮怀同学。清代。汪楫。西山蟠西江,厥惟神仙宅。窈冥三百里,往往困游屐。使君发高兴,逝将饱经历。披悃告大吏,休沐许三夕。仓皇裹糗糒,折柬到逋客。维时丁未秋,正近重阳节。天气忽暄暖,披裘杂絺绤。同调得三人,无虑喧与寂。侧闻兵燹余,梵刹尚逾百。前期杳难穷,惜阴慎所适。香城山最险,翠岩名尤赫。两地骋夙怀,循涂更探索。稍行犹康庄,渐远得局蹐。游丝常罥面,瘦藤能迸石。绝巘恣盘纡,缅怀巨灵擘。逢树竞折枝,危径实轻策。路回失乡导,草偃寻人迹。瞬息苦少暇,大水遽塴湱。波涛满空山,平慎生恍惚。碓屋结构牢,造化及琐屑。忽忆穷檐人,赁舂形役役。辛苦谋一饱,觏此得无戚。茅茨时复近,牵确转逾窄。日落山花殷,犹余数峰赤。逶迤入灵境,殿阁晃金碧。衲子被长发,原委能具说。伊昔典午间,云公此卓锡。寇至惊蒸黎,焚香化雉堞。至今山中人,大半是所活。又云前山隅,旧是猛虎穴。道士张逍遥,以杖逐此物。其人已羽化,其庐尚突兀。晨起寻遗踪,排云踏山脊。巨崖落寒风,飒飒荡精魄。石笋垂丹梯,古洞立积铁。冬气周四时,灵曜不得烈。拂壁瞻画像,低徊难遽别。暮经洪崖井,巉岩正飞雪。只疑奔湍间,仙驭同出没。溯流寻高源,嵯岈生荡激。一石尤倔强,临水自挺拔。虚声遍岩谷,此辈耻同列。阐幽赖使君,锡名补其阙。恨无磨崖力,排空立高碣。钟鸣翠岩寺,倚杖尽蹩
秋日村路。宋代。夏竦。落照明残菊,村亭路欲分。酒旗降远客,雁阵战秋云。断陇拳鳌足,轻波起鹤纹。田家逢乐岁,歌舞贺时君。
淡溪月夜。清代。朱仕玠。一片冰轮海上生,淡溪流水寂无声。长悬碧落何曾异,每到秋期分外清。浅渚惟闻寒蚓吊,疏林时有夜乌惊。国传龙伯知何处,便欲垂纶趁月明。
题利柱石淞沪抗敌图三首 其三。近现代。陈融。淮西欲勒纪功石,题卷还多称妙词。老我犹惭王溪笔,为君一续读韩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