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初仕刘表,后归曹操。
次韵余秀才 其二。明代。庄昶。到我连篇都月露,疑人有策颂岩廊。齿牙不薄红绫饼,风月宜归紫锦囊。黄鹤高登知后念,朱陵今话记前忘。儒家莫悔生涯薄,舍下诗书墙下桑。
送陈爱山教授归馀杭。元代。曹伯启。曳曳文旌出暨阳,暑天形役兴悲凉。毛生有檄儒官淡,苏季无金世路长。数辈晚生传道德,十篇高谊见忠良。兰台指日能相近,鹗荐行看达尚方。
川拨棹。金朝。王哲。曲中词彻。把来历事亲堪说。住京兆府外县,终南方孤云白雪。自观得,玉花结。活死人兮放些劣。没地埋,真欢悦。道号重阳子,字知明姓王名哲。害风儿,怎生说。
张萱戏婴图。金朝。刘迎。犀颅玉颊宁馨子,雾鬓云鬟窈窕娘。三十年前大门日,忆观群戏碧方床。
拟唐宫行词乐(四首)。明代。徐有贞。绛阙楼台拥,琪园竹树齐。飘裳鸲鹆舞,激管鹧鸪啼。自会春长在,那知日易西。依稀化人国,解使穆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