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闻九华山,尚在童稚年。浮沉任名路,窥仰会无缘。
罢职池阳时,复遭迎送牵。因兹契诚愿,瞩望枕席前。
况值春正浓,气色无不全。或如碧玉静,或似青霭鲜。
或接白云堆,或映红霞天。呈姿既不一,变态何啻千。
巍峨本无动,崇峻性岂偏。外景自隐隐,潜虚固幽玄。
我来暗凝情,务道志更坚。色与山异性,性并山亦然。
境变山不动,性存形自迁。自迁不阻俗,自定不失贤。
浮华与朱紫,安可迷心田。
题九华山。唐代。谭铢。忆闻九华山,尚在童稚年。浮沉任名路,窥仰会无缘。罢职池阳时,复遭迎送牵。因兹契诚愿,瞩望枕席前。况值春正浓,气色无不全。或如碧玉静,或似青霭鲜。或接白云堆,或映红霞天。呈姿既不一,变态何啻千。巍峨本无动,崇峻性岂偏。外景自隐隐,潜虚固幽玄。我来暗凝情,务道志更坚。色与山异性,性并山亦然。境变山不动,性存形自迁。自迁不阻俗,自定不失贤。浮华与朱紫,安可迷心田。
谭铢,唐文学家。一作谈铢,吴郡(今苏州)人。初为广文生,尝习佛学。武宗会昌元年(841)登进士第,曾为苏州鹾院官。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前后,又任池阳地方官,作《庐州明教寺转关经藏记》。罢职后,游九华山,题诗云:“我来暗凝情,务道志更坚”。历经仕路沉浮,性转淡泊。《全唐诗》录存其诗二首。《全唐文》录存其文一篇。...
谭铢。谭铢,唐文学家。一作谈铢,吴郡(今苏州)人。初为广文生,尝习佛学。武宗会昌元年(841)登进士第,曾为苏州鹾院官。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前后,又任池阳地方官,作《庐州明教寺转关经藏记》。罢职后,游九华山,题诗云:“我来暗凝情,务道志更坚”。历经仕路沉浮,性转淡泊。《全唐诗》录存其诗二首。《全唐文》录存其文一篇。
五台山金莲花诗 其一。清代。陈裴之。五台山色本清凉,种出金莲满上方。宝相千层围法界,琼蕤四照散天香。风裳水佩游仙引,月地云阶选佛场。为问几枝开并蒂,瑶池长覆紫鸳鸯。
登平山顶。清代。王芑孙。平山望不极,山背画阴阳。断涧穿云黑,长城界树黄。地悬惟鸟道,天尽即龙荒。一眺无中外,空烟点点苍。
颂古五首 其三。宋代。释法忠。展开两手当时说,大义流通满世间。莫谓入荒田不拣,而今到处草漫漫。
题馀庆堂。元代。胡奎。请以汉溪水,注我流霞觞。奉君以瑶池千年之桃实,赠君以玉兔万杵之玄霜。春风花开馀庆堂,鹤发倒映青铜光。阿翁手种两松树,黛色已见参天长。子今宦游天一方,膝下思见斑衣裳。岂无双鲤鱼,路远不可将。但有一寸心,直与汉水流汤汤。汉水东流入东海,馀庆绵绵镇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