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酉端午。元代。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突遇风雨天气昏沉阴暗,汨罗江上无人凭吊逝去的屈原。
盛开如火的石榴花好像也在笑话我,陶渊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
端阳:端午节。
晦冥:昏暗;阴沉,昏暗气象,出自《史记.龟策列传》。
汨罗:汨罗江。
吊:凭吊,吊祭。
英灵:指屈原。
海榴:即石榴,古人以石榴传自海外,故名。
渊明:指陶渊明,东晋诗人。
独:独自。
醒:清醒。
此诗作于公元1369年(明太祖洪武二年)夏历五月初。诗人在端午节遇到风雨,天气昏暗,看到汨罗江上没有人祭奠屈原,心中感慨作下此诗。
参考资料:
1、孙正国.元代以来的端午诗词.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91
2、谢晨星.铁门诗人贝琼生平考.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4):180-181
诗人在端午节遇到风雨,天气昏暗,使得汨罗江上没有人祭奠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者,屈原忠心为国却屡遭贬谪,怀才不遇,千年后的风雨还耽误了人们对屈原的祭奠和怀念,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凭吊屈原英魂的地方,诗人心中不由得伤感起来,然而开放的榴花似乎在嘲笑诗人自寻烦恼,于是诗人只好自嘲的引用陶渊明的事迹,纵然陶渊明这样的纵情山水的隐士,对屈原的仰慕之情也丝毫未减。全诗在平淡的天气描写和议论中抒发情感。
此诗起句写景,先写端午节的天气,晦冥而有风雨,借景抒情,运用风雨之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第二句兴“英灵何在”之叹,诗人想起了屈原的怀才不遇,运用屈原之典故,进而感伤身世,为屈原以及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感到愤懑,“汨罗无处吊英灵”一句中的“无处”既对应了上文的风雨晦暝,也抒发了屈原英灵无人凭吊的伤感。
后两句将“榴花”拟人化,一个“笑”字赋予榴花以人的情感,使得全诗生动而蕴含趣味,诗人在与榴花的交流中,借榴花之“笑”流露自己虽有才华但是不得志的情感。巧用了陶渊明的典故,运用对比的方法,表在自嘲,实指超脱自我。一个”醒“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回味无穷。
整首诗委婉多姿,工致含蓄,表现了诗人贝琼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哀伤,也同时抒发虽不被赏识但仍旧洒脱的豁达精神,表达诗人对隐士人格和精神的向往。
贝琼(1314~1379)初名阙,字廷臣,一字廷琚、仲琚,又字廷珍,别号清江。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岁。贝琼从杨维桢学诗,取其长而去其短;其诗论推崇盛唐而不取法宋代熙宁、元丰诸家。文章冲融和雅,诗风温厚之中自然高秀,足以领袖一时。著有《中星考》、《清江贝先生集》、《清江稿》、《云间集》等。...
贝琼。贝琼(1314~1379)初名阙,字廷臣,一字廷琚、仲琚,又字廷珍,别号清江。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岁。贝琼从杨维桢学诗,取其长而去其短;其诗论推崇盛唐而不取法宋代熙宁、元丰诸家。文章冲融和雅,诗风温厚之中自然高秀,足以领袖一时。著有《中星考》、《清江贝先生集》、《清江稿》、《云间集》等。
有有令 卖衣。近现代。黄绮。离肠断续。随汝逐风尘,怎生情转酷。才是西风紧,不忍汝、龟儿缩。算只教、我去无妨,问能记否,家人叮嘱。太促。相依未足。须共恨、恨他空腹。素带宽来何用,汝可多多束。吾今饱暖羹粥,美言感触。君去矣,任吾陋俗。
以归来后与斯远倡酬诗卷寄辛卿。宋代。赵蕃。人家馈岁何所为,纷纷酒肉相携持。我曹馈岁复何有,酬倡之诗十余首。缄封寄藁玄英方,从人笑痴我自狂。狂余更欲谁送似,咫尺知音稼轩是。公乎比复何所作,想亦高吟动清酌。宾朋杂遝孰为佳,咸推杨范工词华。我曹所乐虽小技,历古更今不能废。岁云暮矣勿叹穷,梅花烂漫行春风。
赠慵菴卢副宫。宋代。白玉蟾。山色凝云翠几重,鸟声惊落夕阳红。要携琴去弹秋月,且掇棋来著晚风。一度醉眠知事少,数番吟畅觉心空。慵菴不与人相与,阁上柴门滋味浓。
和王定国二首 其二。宋代。吕陶。峡上相逢惟话道,湘中一笑又成诗。竞将酬唱誇新句,不为穷愁减昔时。
咏唐史 李卫公。宋代。韦骧。能作膏肓遗萧辅,更于西北振威雄。若非明主矜羸老,几向高丽弃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