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
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空山暮。
点绛唇·越山见梅。宋代。吴文英。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空山暮。
吴梦窗的这首《点绛唇》着力之处既不在句法章法的光彩夺目,亦不在刻意追险求奇,一字一句皆出自天然。只是由于其立意之高、取径之远,使得这首词读来颇具灵性,处处流露出真实性情。体现了梦窗词清疏空灵的本色。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起二语,从侧面着笔,所感甚大。春天还未到来时,人们自然不会携酒探春,更不会到这万壑千岩深处来。“千岩”,点题越山。时梦窗寓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常游稽山,赏梅对雪,颇多词作。次句点出“酒”字,便流露微讽之意。“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点题“见梅”。
“瘦”咏梅常语。此词谓“瘦还如许”,可见词人已非初次在此见梅。四字包含着无限轻怜细惜之意。作者在词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梅花,仿佛一位超凡脱俗的女郎,在千岩路畔,日暮天寒,悄立盈盈,满怀幽思。
这片二句,更推深一步。“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这新愁,到底是词人见到梅花后产生的愁绪呢?还是说梅花在寂寞无主的环境中如有幽愁?在寒风吹拂下,相对更无一语。那里因为怕它化作千万片缤纷的落英,当然,更怕的还是才得相逢,离别之情尚未诉完又要别去。纵有无限的新愁旧绪,彼此也无法互倾心愫。古人咏花,多用“解语”故事,此词中活用又反用此意,尤觉婉曲动人,末三句转笔换意。“行人去,暗悄春素,横笛空山暮。”这也是“无限新愁”的注脚。借咏花而注入人事,可说已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浑融境界。仔细品味个中情景,词人所眷恋的女郎的形象,已是呼之欲出。“春素”,指洁白的梅花,这里借喻女子素洁的形体。“暗消春素”,写梅花在春日里悄无声息地凋残,也喻女子为离愁而暗暗消减了容姿。咏梅诗词,多用闻笛故事。因为笛曲中有《梅花落》曲,听到声声横笛,回荡在空山暮色以之中,自然就联想到梅花的零落了。此词末三句所表现的是离索之思,蹉跎之恨,而又写得这样温婉浑厚,含蕴不尽,如同空山中回响的笛声,余音袅袅,给人们留下了充分思索的余地。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吴文英。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二十七日泛舟偶成。宋代。吴芾。小舟游漾小池中,偶与吾人笑语同。好把钓竿烟雨里,一蓑放我作渔翁。
代马世用侍御送太学生叶蕃依亲归泉州。明代。黄仲昭。客边每共叹飘蓬,鹏路怜君尚未通。万里故山今日去,一尊芳醑几时同。寻幽北固过梁寺,吊古西湖谒宋宫。归报严翁应慰喜,日光已照覆盆中。
白钤辖席上琵琶歌。宋代。李之仪。青海传烽沙绕塞,谋将橐戈身不介。却携红袖弄烟月,醉笑溪山穷物外。文章声名家世事,投笔收功无十载。天子几嗟相见晚,暂许南来聊旷快。一时宾客多可人,坐令五月如深春。画栋潭潭帘半捲,濛濛香雾无纤尘。云披霞散烂红绿,滉漾无处投精神。秦楼风轻雁初泊,玉指如流乍前却。捍拨当胸拍屡催,一段风光来濩索。虽无仪凤与舞兽,击拊分明谐振跃。缑岭排空午夜凉,杳杳鸾吟上寥廓。逡巡舞袖回飞雪,红茸毯衬鸦头袜。落花飞絮互缤纷,流星掣电争明灭。主人情不已,下客欢正浓,更邀娅姹持金钟。从来酒户落人后,潋滟不觉随手空。金张燕接平生惯,照眼今朝真未见。敢辞醉倒菊花偏,只恐银潢低晓箭。钧天一梦固依稀,欲问桃源路已迷。何时再到红茸地,更遣游丝惹住伊。
秋园十首 其七。清代。陈恭尹。以管窥能几,深疑甘石经。日中开叠晕,天午见孤星。赤地兼秦晋,流人尽梗萍。海隅今得雨,稽首谢高冥。
五坞山五首 其四 白云坞。明代。高启。云开见山家,云合失山路。闻语知有人,欲寻已迷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