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高且深,竹深带流水。
先生庐其中,迥若崆峒子。
雪发覆两肩,深悟造化理。
手注三体诗,名满四海耳。
时以诗名家,亦来质疑似。
我本浪得名,长挂春风齿。
乃识先生心,非非还是是。
寄裴云山。宋代。林正。南山高且深,竹深带流水。先生庐其中,迥若崆峒子。雪发覆两肩,深悟造化理。手注三体诗,名满四海耳。时以诗名家,亦来质疑似。我本浪得名,长挂春风齿。乃识先生心,非非还是是。
平阳人,字浩渊,号一斋。精通《易》、《诗》。宋亡不仕,隐居五峰山。有《渔隐集》。...
林正。平阳人,字浩渊,号一斋。精通《易》、《诗》。宋亡不仕,隐居五峰山。有《渔隐集》。
次韵答幽兰。宋代。苏辙。幽花耿耿意羞春,纫佩何人香满身。一寸芳心须自保,长松百尺有为薪。
哭贾岛二首。唐代。姚合。白日西边没,沧波东去流。名虽千古在,身已一生休。岂料文章远,那知瑞草秋。曾闻有书剑,应是别人收。杳杳黄泉下,嗟君向此行。有名传后世,无子过今生。新墓松三尺,空阶月二更。从今旧诗卷,人觅写应争。
至沪偶病 其三。清代。许传霈。传说烽烟近浦东,哀鸿嘹唳梦魂中。流民贫病无生计,谁仗扁舟万里风。
送灵浩赴江州般若之请三首 其一。宋代。葛胜仲。甚深真谛不容声,溢水炉峰照坐明。悟般若人居般若,钟鱼都是妙香城。
感春四首 其三。清代。陈宝琛。倚天照海倏成空,脆薄原知不耐风。忍见化萍随柳絮,倘因集蓼毖桃虫。到头蝶梦谁真觉,刺耳鹃声恐未终。苦学挈皋事浇灌,绿阴涕尺种花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