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江州满塘驿。唐代。宋之问。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君肠。
这是一首古诗,前四句运用反衬、对比手法,抚今追昔,感慨今日的沧桑,流露出诗人遭贬南行的惆怅落寞情怀。农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这一天按古风要去水边祓除修禊,驱除鬼魅,同时也是文人聚会吟咏的日子。去年那一日,诗人还在洛水边参予修禊盛事,与同朝文士饮酒赋诗,享尽荣华,而今却已是遭贬谪之人,独自在庐山脚下度过此清明寒食节。“去年”,“今年”,对比鲜明。一年之隔,诗人处境大不相同,诗中虽只字未提遭贬之事,但通过地名“洛桥边”与“庐山曲”的对照,失意之态清晰可见。寒食节正是百草千花的大好时节,眼前又有景色秀丽的庐山,诗人毫无欣赏兴致,反念于“去年”上巳洛桥边修禊事,对京华游乐的追忆和向往,也透露出诗人此时内心的孤独凄切,三四句是想象中的京华与眼前的现实相对照。第三句上承首句而发,巩县在洛水西岸,为洛阳近畿之地,诗人由“去年”的洛桥修禊,联想到“今年”繁华的京洛风物,“去年”底离开洛阳时,还是隆冬时节,此时已是春归大地了,洛阳城内,应是满城飞花、春意盎然了。“遥怜”二字,写诗人身为逐臣,不忍离京却无奈被逐出京,此时身在江州,回望京洛,只能遥遥寄情于花树了。江州古属吴地,故诗中称江中小洲为吴洲,诗人身在江州,回望京华,遥怜洛阳草木花树,但眼中所见,唯江中小洲,一片新绿而已。后四句感物思归而不得,抒发断肠之悲。先重复“吴洲春草”以承上启下,诗人有感于眼前春光,归思更切,“感物思归怀故乡”是诗中的情感主线,“故乡”,即指洛阳,宋之问虽不是洛阳人,但他长期在此生活,感情深厚;同时相对于他即将要去的南方而言,整个北方、整个中原都是他的故乡。结句自我设问,感情痛切哀婉,身为逐臣,想返回京洛是不可能的,明朝骑马上路,只能依然南行,因此夜闻清猿悲啼,更添肠断之痛。
此诗前四句侧重于“感物”,着力渲染满眼春光,逗起今昔之思,以洛水修禊与庐山寒食的对比;后四句侧重于“思归”,直抒满腹乡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遭贬南行的哀伤,情思深婉含蓄,语言清丽自然,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宋之问。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集句拟刘文纲少参悼亡 其二十二。明代。朱诚泳。鸾镜佳人后会稀,论交却忆十年时。钗留一股合一扇,物在人忘无见期。
遣兴。宋代。陆游。学废文章传世少,身闲车马过门疏。壮心易尽彘肩酒,义气肯贪熊掌鱼?列圣仁恩深雨露,两京宫阙尚丘墟。素怀华渭嗟谁问,且作狂歌楚接舆。
昨转希夷洞,傍山两画屏。宿云团滃白,微峭吐寒青。
初晰雄嘘彩,余烟小遁形。劲风传远势,连树报繁听。
始至玉泉院时从院外西转将上因目击洞中稍立以挹其概欲赋诗未暇今还至所立之地却赋此以补之。宋代。王履。昨转希夷洞,傍山两画屏。宿云团滃白,微峭吐寒青。初晰雄嘘彩,余烟小遁形。劲风传远势,连树报繁听。苔径阴长,云关窅不扃。气从当夏肃,叶趁未秋零。玄化韬空曲,神机注眇冥。地关才小试,灵景顿孤醒。真秘怀招拒,浮辞忽巨灵。茅龙将几化,船藕是何龄。眇么醯中蠓,浮游水面萍。未麾儿女恋,那得凤凰翎。一任悬危锁,须当到绝陉。只今酬愿毕,诗以记曾经。
海珠谒李忠简公祠。明代。陈子壮。宋道日南行,番禺分纬象。腾达菊坡门,风徽宏器奖。既植外除声,亦触金华赏。委身小朝廷,乾坤就卤莽。谕贼障乡邦,疏奸明直谠。御榻引裾年,气与霜旻上。清切九阍灵,南人信无党。贾董实纵横,真魏虚来往。太乙西湖观,谁与论群枉。举手响阳堂,端为文溪榜。海珠石一拳,潮澜奔泱漭。官津有送迎,城堞横舟桨。节蒲与瓣香,亦可羞巍像。荒陬子姓繁,茅邑詹时飨。俎豆固未夷,声施亦未广。每自感遗编,端居邑敞惘。宁知礼佛幢,不见读书幌。同陟科名间,丰采乃千丈。百里出孤峰,海天云日朗。以贻同游客,殷勤致所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