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天畏景。午漏那堪永。何苦相仍愁簿领。短壑清溪牵兴。
瑶台月下曾逢。何由却睹冰容。一笑为驱烦暑,故人元是清风。
清平乐。宋代。晁补之。炎天畏景。午漏那堪永。何苦相仍愁簿领。短壑清溪牵兴。瑶台月下曾逢。何由却睹冰容。一笑为驱烦暑,故人元是清风。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晁补之。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贺新郎 宴玉峰徐健庵太史宅歌舞烟火甚盛。清代。陈维崧。月照梨花午。宴华堂、西京赵李,东都燕许。玉佩珠袍联翩至,绿酒春缸正乳。不须恨、英雄无主。穆护沙才衮遍了,九天开、飞下瑶台女。又解作,霓裳舞。偃师百戏堂堂去。看场圆、交竿放出,火娥无数。髣髴蜃楼海门市,西极狻猊偏怒。更炮打、襄阳门户。倾刻鸦啼金井晓,撅头船、且睡波深处。篷背上,响春雨。
大刀行。近现代。陈仁德。寇氛东来何猖獗,神州陆沉天柱折。一夕烽火遍地燃,映红卢沟桥上月。雄狮怒吼气如山,百万义军出边关。慷慨高歌大刀曲,不灭倭寇誓不还。旌旗猎猎日色微,台儿庄上战火飞。枪炮齐鸣风云变,鬼哭狼嚎势可危。家园转眼成焦土,尸骸枕籍讵可睹。男儿裂眦仰天号,横刀顿作冲冠怒。为国尽忠掏肝肺,阵前挺出敢死队。三尺刀锋闪寒光,要劈鬼子头颅碎。队长姓李名宗岱,家本山东烟台外。十九学得武艺成,北方军校少壮派。是时风静天渐黑,奇兵未许鬼神测。忽如猛虎下山来,大刀翻飞齐杀贼。宗岱举刀独高呼,宁死不做亡国奴。左砍右劈入敌阵,刀光闪处血模糊。中有一倭剑出鞘,八格牙鲁哇哇叫。两刃交锋斫有声,生死瞬间信难料。勇士腾起作鹰姿,淩空舞刀似电驰。一声咔嚓魂已断,污血飞溅湿戎衣。归罢无暇论战功,又闻村前炮声隆。大刀未磨甲未解,重上战场挫敌锋。天际漫漫走黄埃,敌弹隔阵忽飞来。一目中弹穿耳出,肝脑涂地何壮哉。壮哉大难竟不死,辗转救治三千里。陪都新闻传纷纷,独目虎将名遐迩。丈夫所思在战场,岂甘伤残久卧床。起望中原烽烟远,壁上大刀夜生芒。挥毫疾书坚请战,独目犹堪赴国难。报仇雪恨死不辞,何况手足尚强健。库部恤金八百两,分文不受充军饷。临行击楫誓中流,大刀一曲再三唱。沙场重到战犹烈,阵前白骨纷如雪。八年圣战不寻常,河山寸寸皆是血。壮士百战终凯旋,解甲结庐字水边。六十馀年如一梦,梦中大刀犹蹁跹。英雄老去人不识,小巷深处独栖息。惟有年年胜利日,倚杖犹能话往昔。我仰英名如传奇,何幸一瞻松鹤姿。头上点点弹痕在,想见当年血战时。为我重唱大刀歌,忽如黄河乍扬波。豪气不减出征日,令我慨然泪滂沱。
梁。蔡撙。唐代。孙元晏。紫茄白苋以为珍,守任清真转更贫。不饮吴兴郡中水,古今能有几多人。
清平乐·红笺小字。宋代。晏殊。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用前韵送王君玉西征二首 其二。元代。耶律楚材。先生应诏将征西,湛然送客涉深溪。徘徊一舍未忍去,兵车暂驻天驹蹄。犹忆今春送君子,桃李无言映流水。寒暑推迁奈老何,秋风革律重来此。关山险僻重复重,西门雪耻须豪雄。定远奇功正今日,车书混一华夷通。先生纯德如矢直,讵为直寻而枉尺。功成莫恋声利场,便好回头乐玄寂。故山旧忆松千行,奇峰怪石元异常。前日盟言犹在耳,猿鹤思怨空悲惶。我掷直钩鱼不上,须信游鳞畏龙象。冥鸿一举腾秋空,谁羡文章光万丈。道兮人作非天穷,区区何必较异同。语默行藏在乎我,退身奚论无成功。安东幸有闾山月,万顷松风万山雪。收拾琴书归去来,修心须要金成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