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李觏。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田居书怀。元代。吕诚。僻居娄西村,岁月嗟屡过。桑麻八口家,仅示免饥饿。公田倩牛耕,痴儿固慵惰。虽乏甘脆供,所赖出舂磨。前荣荫高榆,后坡竹千个。薰风飒然来,自足偿高卧。念无谢傅才,甘受娄公唾。
东西马塍。宋代。董嗣杲。上城聚落界西东,业在浇畦夺化工。接死作生滋夜雨,变红为白借春风。几家衣食花姿异,两岸池地势同。病叟扶锄锄晚照,前身莫是橐驼翁。
山中秋夜。明代。刘志遁。洞箫声动月明初,满地清霜一草庐。白鹤飞来鸣夜半,不知身在紫霞居。
不第后赋菊。唐代。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踏莎行。宋代。仲殊。浓润侵衣,暗香飘砌。雨中花色添憔悴。凤鞋湿透立多时,不言不语厌厌地。眉上新愁,手中文字。因何不倩鳞鸿寄。想伊只诉薄情人,官中谁管闲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