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皇遗寺在人间,长使忠臣带泪看。六曲楼台殊壮丽,九天风露愈高寒。
乘舆血污黄金辇,圆殿苔生碧玉阑。利益福田真浪语,当年共想寿而安。
寿安山。清代。刘鹗。汉皇遗寺在人间,长使忠臣带泪看。六曲楼台殊壮丽,九天风露愈高寒。乘舆血污黄金辇,圆殿苔生碧玉阑。利益福田真浪语,当年共想寿而安。
刘鹗(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刘铁云[1]),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洪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江苏淮安区)。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南宗李光炘(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
刘鹗。刘鹗(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刘铁云[1]),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洪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江苏淮安区)。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南宗李光炘(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
寄刘汉臣。明代。何巩道。一别无书到海滨,人传公子未归秦。几年秋草淹穷巷,半领青衫负老亲。闭目平生皆觉病,观心终夜不生尘。相知独有西崦月,长向高楼照此身。
题蔡州柳庄铺。宋代。廖刚。云垂旷野路漫漫,策策秋声作莫寒。已分故园天样远,不知何处是长安。
木亭发后用前韵寄之 其三。明代。费宏。剥后还教硕果存,阳和渐次满乾坤。何曾老悖真堪啸,漫有□□到子孙。
偈颂一百四十二首 其五十四。宋代。释广闻。从上以来,无不知有,因甚被渠一把把定。不把定,裂破重关,行摩竭令。
七月雨夜即景。宋代。章甫。不解贫而乐,唯期老者安。岁时更漏急,人事酒杯宽。静夜鸣涛近,新秋带雨寒。邻鸡催晓起,自觉怯衣单。